二、呼吸系统

二、呼吸系统

(一)老年患者呼吸系统生理改变

1.肺通气功能 老年患者的通气功能指标中,潮气量与肺总容量无显著变化,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等指标随年龄增大而明显下降,而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随年龄增大而明显增加。

2.肺换气功能 老年患者肺换气功能的主要改变为:①呼吸膜厚度增加;②呼吸膜交换面积减少;③肺泡通气/血流比值失调。

3.呼吸中枢的调控能力下降 老年患者脑干、颈动脉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导致老年患者对高二氧化碳和低氧血症的通气反应均降低。表现为潮气量增加不足,而通气频率仍维持原水平,分钟通气量无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呼吸中枢本身功能改变所致。容易造成低氧血症,引起心律失常、心绞痛发作或心力衰竭。

4.肺功能储备显著下降 肺储备能力与心脏功能和血液系统密切相关,因而最大摄氧量为肺通气,弥散功能、心脏功能、血液携带氧功能及组织摄取能力的综合反应,是反映肺储备功能的较好指标。

5.肺部防御功能的减退 T细胞再生有年龄相关性,年龄增大可导致T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累积的T细胞再生缺陷可以导致T细胞自我稳定失效。同时,局部防御包括咳嗽和黏液清除能力也随年龄增大进行性下降。

(二)老年患者呼吸系统生理改变的解剖学基础

1.气道及肺实质 大、小气道均随年龄增大而顺应性增加,变得较为松软,在用力呼气时气道容易受压,致最大呼气流速下降并使余气量增加。随年龄增长肺的弹性回缩力进行性下降,静态顺应性增加,使肺泡扩张和小气道的负压下降,影响吸入气的恰当分布,肺低垂部小气道的闭合倾向增大,这种倾向又因气道松软而加强。残气量逐渐增加而肺活量逐渐降低。闭合气量呈进行性增加,当气道闭合发生在功能残气量以上时(可能在45岁以上发生),则在潮气量呼吸时,肺底部即可发生气道闭合。因而老年患者出现进行性的通气/血流比值失调,损害氧合甚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出效率。

2.胸廓 随年龄增加胸壁的僵硬程度亦渐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肋骨及其关节的纤维化、钙化所致。此种僵硬降低了呼吸“风箱”的有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肺的机械活动,肺的动态顺应性和总顺应性降低或变化不大。老年患者的呼吸作功因此需要增加。老年患者呼吸肌萎缩,呼吸肌的收缩强度和收缩速率均逐渐下降,最大通气时胸内正负压的变化幅度均减少。总之,胸壁僵硬、呼吸肌力变弱、肺弹性回缩力下降和闭合气量增加是造成老年患者呼吸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老年患者在应激时易于发生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和酸中毒。在围手术期应注意监测、维护和支持呼吸功能,防止呼吸并发症和呼吸衰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