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麻醉要点
1.麻醉监测 标准的常规监测包括:有创动脉血压监测(通常采用桡动脉)、中心静脉压监测、五导联心电图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鼻温和肛温监测、术中动脉血气分析、ACT监测等。麻醉深度监测包括BIS和Narcotrend。对于存在肺动脉高压或右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采用肺动脉导管监测,有条件的机构还可采用TEE和PiCCO等检查来监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术中补液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同时TEE还能够早期发现心肌缺血的部位和范围,指导外科手术方案,评估心脏瓣膜功能。复杂的神经系统功能监测包括术中脑电图监测、多普勒脑血流图及脑氧监测等,但这些监测手段的使用与神经系统的改善并无直接相关性。
2.麻醉方法及药物的选择 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先建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袖带血压监测,镇静吸氧,开放1~2条14G的外周静脉通道,并在局部麻醉下建立桡动脉有创监测。对于存在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病变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需在麻醉诱导前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
目前仍没有确切证据证实某一种麻醉药物明显优于其他药物。所以无论采用七氟醚、异氟醚还是以丙泊酚为基础的静脉麻醉,只要血流动力学控制平稳都能够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传统的心血管手术主要依赖于大剂量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但大剂量长效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使患者术后麻醉苏醒缓慢,拔管延迟,术后并发症和医疗费用明显增加。目前的临床实践已经证实,使用中小剂量阿片类药物能够达到和大剂量阿片类药物相同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3.术中注意事项 手术开始后外科医生先取大隐静脉,此过程手术疼痛刺激较小,因此麻醉深度不宜过深,否则容易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如果同时取乳内动脉,劈胸骨的疼痛刺激较强烈,需达到足够的镇痛和麻醉深度,以避免心动过速和高血压导致心肌缺血。外科医生取乳内动脉时应将手术床升高并稍向左侧倾斜以便于外科医生操作;同时采用小潮气量、高通气频率的方式以减少胸膜膨胀对术野的干扰。
4.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肝素化,肝素的剂量通常为3mg/kg,ACT需大于480s。同时要追加镇痛和肌松药,以弥补体外循环后药物分布容积增大及体外循环机器黏附造成的药物浓度降低。在主动脉插管前,采用TEE评估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部有无钙化或游离粥样斑块,并确定它们的具体位置以指导插管的位置。主动脉插管时需适当降低血压,收缩压小于110mmHg,对于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的患者收缩压甚至要降得更低。在动静脉插管期间,由于容量丢失、心脏受压等因素,患者极易发生严重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麻醉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随时提醒外科医生。体外循环开始后停止机械通气,采用静态膨肺的方法减少术后肺不张的发生率;定期检查颈静脉的压力,查看患者的颜面部有无水肿,及时发现由于颈静脉梗阻导致的颜面静脉回流障碍;体外循环期间可以采用单次推注苯二氮䓬类药物或持续泵注丙泊酚,定期追加阿片类药物和肌松药物来维持麻醉深度。体外循环期间由于药物分布容积扩大、体外循环机器管壁对药物的黏附作用、机体温度降低导致药物代谢减慢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无法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计算,因此术中加强麻醉深度监测对于避免麻醉过浅和术中知晓极为重要。
5.心脏复跳前的准备 复查动脉血气分析,确保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在正常范围内,血细胞比容大于20%;肛温恢复至35℃以上;压力换能器重新调零;各种监护仪工作正常;准备好可能用到的各种血管活性药物,比如硝酸甘油、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胺碘酮等。
6.体外循环停机前注意事项 复温完全,肛温大于36℃;电解质在正常范围内,血红蛋白在9g/dl以上;TEE检查示心腔内没有大量的气泡;容量基本正常,在使用或者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基本良好;无论是起搏心律还是自主心律,要求没有恶性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基本平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脱离体外循环。体外循环停机后,给予鱼精蛋白拮抗体内的残余肝素。鱼精蛋白和肝素之比为0.8∶1~1.0∶1,之后根据ACT的情况决定是否追加鱼精蛋白。
7.体外循环后麻醉管理 需要避免容量过负荷,避免左心室室壁张力过高导致心肌氧耗量增加;维持冠状动脉灌注压,对于术前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及缩血管药物来维持血压,部分患者甚至需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来维持冠状动脉灌注压;避免过度通气、麻醉过浅等因素导致的冠状动脉痉挛,尤其是对于搭动脉桥的患者需泵注硝酸甘油或钙通道拮抗剂类药物以防冠状动脉痉挛;输注机血时需适当补充鱼精蛋白,但要避免鱼精蛋白过量导致桥血管血栓形成。
8.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外科和技术性缺血并发症 如下所述。
(1)移植物近端或远端吻合不佳。
(2)失误导致冠状动脉后壁切口而形成冠状动脉夹层。
(3)冠状动脉缝闭。
(4)静脉移植物长度不够使血管在心脏充盈时受到牵拉。
(5)静脉移植物过长导致静脉扭结。
(6)静脉移植物血栓形成。
缺血的其他原因包括:①冠状动脉气体栓塞或粥样斑块碎片栓塞;②冠状动脉痉挛;③肺过度充气导致的静脉移植物牵拉或乳内动脉血流阻塞。心脏停搏液的残留、室壁瘤或心包炎可能导致在没有真正缺血的情况下出现ST段抬高。
9.心肌缺血监测 心电图仍然是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方法。心脏手术患者使用的监护仪应能够同时查看两个导联的心电图,通常是Ⅱ导联和V5导联,能同时自动分析ST段者更优。但对于心肌缺血的监测,心电图改变的敏感性低于TEE监测到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因此,在血管重建手术中可以采用TEE来动态观察心腔半径的缩短和心室壁厚度的增加,用以评价局部心肌是否存在缺血的情况。与其他方法相比,TEE通常可以提供更好的信息,这对脱离体外循环后患者的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