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治疗的方法
疼痛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轻疼痛的感觉和反应,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局部小血管功能和微血管循环,解除骨骼肌或平滑肌痉挛,松解局部挛缩组织,改善神经营养,恢复正常神经功能,改善全身或主要脏器的功能状态,进行精神心理性治疗。
(一)药物治疗
1.麻醉性镇痛药 最多用药为阿片类如吗啡及哌替啶、芬太尼等药,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常用于急性剧烈疼痛,有成瘾性,因此应用受到限制。
2.解热镇痛药 有水杨酸盐类(如阿司匹林),吡唆酮类(如氨基比林等),有解热消炎镇痛作用,对中等度急慢性疼痛有效,如肌肉痛、关节痛、头痛及风湿性疼痛效果较好,这些药物无成瘾性,但可出现胃肠反应等不良反应。
3.安定药 如安定、氯丙嗪等药,有抗焦虑、遗忘和镇静作用,和镇痛药合并应用可增强镇痛效果。
(二)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是疼痛治疗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神经阻滞可以达到治疗和诊断的目的,其治疗作用有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阻断由于疼痛引起的恶性循环,如解除由于疼痛刺激引起的血管收缩和肌肉痉挛而导致局部缺血、缺氧,进一步使疼痛加重的恶性循环;预防胸腹部手术后由于疼痛患者不敢咳嗽,而引起的肺部并发症;鉴别产生疼痛病变的部位,判断某些治疗措施的效果等。
1.常用的药物 如下所述。
(1)局部麻醉药:常用的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等。普鲁卡因一般用1%~2%浓度,一次量10~30ml,适用于浅层组织神经阻滞;利多卡因发挥作用快,组织穿透性好,弥散范围广,一般采用0.5%~1%浓度10~15ml;布比卡因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适于作疼痛治疗神经阻滞,用0.25%~0.5%浓度一次量10~20ml。
(2)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明显抗炎减轻炎症反应作用,一般用于慢性炎症性疼痛,常用药物有醋酸可的松、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药物,常用混悬液针剂进行局部组织、关节腔内或硬脊膜外腔注射,每次剂量0.5~1ml,每周1次,2~3次为一疗程,与局部麻醉药混合注射。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和急性化脓性炎症忌用。
(3)维生素:适用于周围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等症引起的疼痛,常与局部麻醉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药合并应用,一般常用维生素B610~25mg,维生素B120.5~1.0mg,其疗效如何,尚需深入观察了解。
(4)神经破坏药:注射后主要使神经纤维产生变性,破坏对疼痛的传导,同时也可以引起神经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只应用于采用一般神经阻滞效果不佳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有10%~20%生理盐水,95%以上酒精或5%~10%酚甘油,行周围神经阻滞、蛛网膜下隙或硬膜外腔阻滞,临床均应严格应用指征。
2.神经阻滞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情部位,采用不同的神经阻滞。
(1)脑神经阻滞:如头面部三叉神经阻滞、面神经阻滞等。
(2)脊神经阻滞:如枕部神经阻滞、颈丛及臂丛神经阻滞、肩胛上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腓神经阻滞等。
(3)椎管内神经阻滞:如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腔阻滞、骶管神经阻滞等。
(4)交感神经阻滞:如星状神经节阻滞、腹腔神经节阻滞、胸部腰部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5)局部神经阻滞:一般在患处找出压痛点,行局部神经阻滞。还有胸膜间镇痛用于术后镇痛。
(三)物理疗法
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如冷、热、光、电、超声、振荡等物理治疗方法。
(四)外科手术
如三叉神经切断术、经皮脊髓束切断术,经鼻垂体破坏术、丘脑切除术等神经外科手术。
(五)精神-心理疗法
如催眠术、松弛术、生物反馈疗法、行为疗法等。
(张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