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隔巨大肿瘤患者麻醉处理的特殊性
由于前纵隔巨大肿瘤在麻醉诱导时可发生威胁生命甚至致死性呼吸道梗阻或循环虚脱,故对其麻醉处理的某些问题再做强调。
术前注意症状和体征,如仰卧位即呼吸困难或咳嗽提示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晕厥或心外流出道梗阻症状则反映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颈、胸部CT片可显示肿块的位置、范围、气道受累情况;心脏超声检查则用于评估心脏、体血管和肺血管的受压情况。
麻醉风险评估中重要的是考虑患者的诊治方案是为了诊断还是治疗。如果为了诊断性操作,呼吸系统CT扫描、肺功能流速-容量环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肿瘤的解剖位置,如果三种检查结果之一阳性,即使无呼吸困难的症状,采用全身麻醉在儿童或成人均属于高危,建议尽可能采用局部麻醉、清醒、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术,其诊断的精确性可﹥90%。
一旦明确诊断,如果需要手术治疗则需进一步确定安全的麻醉方案。全身麻醉诱导必须在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下进行,保留自主呼吸直至呼吸道得到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保留了自主呼吸也有可能是不安全的。如果在诱导前CT显示无终末气管受压可以顺利插入气管导管,清醒气管插管是可能的。如果需要肌肉松弛,第一步必须确认手控正压通气有效,然后应用短效肌肉松弛药。如果发生气道或血管进一步受压,则必须立刻手术显露,故麻醉诱导前外科医师应洗手准备随时手术。术中威胁生命的气道受压可用下列方法应对:重新翻动患者体位(回到诱导前或患者较少出现症状的体位)或应用硬质气管镜经过远端阻塞部位通气。麻醉诱导插管后,由于肌松药、重力及体位等的影响,部分患者可出现巨大肿瘤压迫肺叶致肺不张、低氧血症、气道压增高等,需要调节体位达到最佳状态,必要时须让手术医师配合,立刻进胸托起肿瘤,以解除对肺叶及气道的压迫。对于麻醉诱导后威胁生命的心脏、血管受压情况减浅麻醉的是无效的,只有立刻正中胸骨劈开,术者提升肿瘤,使肿瘤离开大血管方可缓解。对术前评估后认为不能保证诱导后呼吸、循环功能者,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麻醉恢复期则排除气管软化后才能拔管,注意术中对受压部位的直视观察,并在拔管前先放气囊后观察,拔管时可在气管导管内先置入较细的交换导管,一旦拔除气管导管后有问题,可以顺着交换导管再次插管;另外也可在拔管时经气管导管置入纤维支气管镜明视观察,如无气管软化则拔出气管导管。巨大纵隔肿瘤如果术中循环波动明显,则可能术后仍需要循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