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瓣膜病分类

一、瓣膜病分类

1.二尖瓣狭窄 正常二尖瓣瓣口面积为4~6cm2,瓣口长径为3~3.5cm。二尖瓣狭窄几乎都是继发于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的病变进展过程较长,患者通常在风湿热后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出现症状。自然病程是一个缓慢的进行性衰退的过程,首先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然后发展为静息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同时可伴有疲劳、心悸、咯血,以及扩大的心房和增粗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嘶等。随着二尖瓣狭窄病程的延长,左心房逐渐淤血扩大,左心房壁纤维化及心房肌束排列紊乱,导致传导异常,可并发心房纤颤。心房颤动使左心室充盈进一步受限,患者的症状进一步加重;同时增大的心房内形成湍流,易导致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导致体循环栓塞的症状。

随着风湿性瓣膜病病程的进展,二尖瓣狭窄的严重程度可根据瓣口面积的大小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①轻度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达到1.5~2.5cm2,此时中度运动可引起呼吸困难,患者处于无症状的生理代偿期;②中度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达到1.0~1.5cm2,轻中度的活动即可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此时,由左心房收缩引起的心室充盈量占左心室总充盈量的30%,因此房心颤动或其他原因(如甲亢、妊娠、贫血或发热等)引起的高心排血量状态均可引起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时左心房压力逐渐升高,肺循环淤血,肺动脉收缩、肺动脉内膜增生、肺动脉中层肥厚,最终造成慢性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③重度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1.0cm2,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即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此时患者左心房压明显升高,休息状态下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同时心排量明显降低,可出现心源性休克。慢性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扩大,室间隔受压左移使左心室容积进一步减小;右心扩大可致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出现三尖瓣反流,右心负荷进一步加重,进而出现右心功能不全,引起体循环淤血症状。

2.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关闭不全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和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①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常见病因包括心肌缺血导致的乳头肌功能不全或腱索断裂,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的瓣膜损伤等。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由于病程进展较快,短时间内左心房压力明显升高可致肺淤血水肿;左心室容量超负荷使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代偿性交感兴奋使心率增快,外周阻力增加,这两者可增加心肌的氧耗量,加重心肌缺血;②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常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但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很少单独发生,通常并发有二尖瓣狭窄。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发病也是一个缓慢而无症状的过程。患者在患病后的20~40年内可以很好的耐受该疾病,而没有临床不适主诉。但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疲劳、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等症状,则预示着疾病已进入晚期,未经诊治的患者可在5年内死亡。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根据反流的程度和患者的症状又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①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为无症状的生理性代偿状态。在这个阶段,随着病程的进展,左心室发生偏心性肥厚,左心室腔逐渐扩大。尽管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显著增加,但由于左心室扩大,左心室舒张末压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左心室总每搏量的增加补偿了反流每搏量,因此前向每搏量也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另外左心房体积增大,左心房内压接近正常水平,肺动脉压力也基本在正常范围内。但多数患者最终会出现心房颤动;②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为有症状的损害。持续增大的左心系统使二尖瓣瓣环进一步扩张而致反流量继续增大。此时左心室扩大和肥厚已无法代偿反流量导致的前向心排量减少,患者可出现疲劳、全身虚弱等心力衰竭症状。一旦反流分数超过60%,患者将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LVEF通常较高,如果此类患者的LVEF值小于等于50%,则提示患者存在明显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③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为终末衰竭期。重度的二尖瓣反流可使左心房压明显升高,引起肺动脉高压,最终导致右心衰竭;持续而严重的前向心排血量损害可致心源性休克;左心室长期扩大、劳损致收缩功能不全,心肌纤维化,可引发心律失常,加重心源性休克。左心室功能持续恶化的患者,即使瓣膜手术后左心室功能也很难恢复。

3.主动脉瓣狭窄 正常主动脉瓣口面积3~4cm2。主动脉瓣狭窄的常见原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二瓣畸形或老年退行性变等。风湿性主动脉狭窄患者通常伴有关闭不全,患者可出现心绞痛、晕厥、充血性心力衰竭、猝死等临床表现。主动脉瓣狭窄根据瓣口面积和患者的症状也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①轻度为无症状的生理代偿期。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压增加,可高达300mmHg,从而使主动脉收缩压和每搏量保持相对正常。但由于左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左心室后负荷加大,舒张期充盈量增加,心肌纤维伸展、肥大、增粗呈向心性肥厚。此期,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顺应性降低;②中度为有症状的损害。当瓣口面积达到0.7~0.9cm2时,可出现心脏扩大和心室肥厚,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和压力升高。但心室肥厚的同时,心肌毛细血管数量并不相应增加。左心室壁内小血管受到高室压及肥厚心肌纤维的挤压,血流量减少;左心室收缩压增高而舒张压降低,可影响冠状动脉供血,因此主动脉狭窄患者心肌氧耗量增加的同时,心肌的氧供却明显降低,严重患者可出现缺血性心肌损伤,进而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LVEF下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压明显升高,因此左心房收缩可提供高达40%的心室充盈量,患者出现房心颤动时可致左心室充盈不足,导致病情急剧恶化;③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为终末衰竭期。此时主动脉瓣指数降至0.5cm2/m2,LVEF进一步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进一步升高。当患者的左心房压超过25~30mmHg时,患者可出现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且患者通常会出现猝死。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或主动脉根部病变均可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①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根部夹层动脉瘤或外伤引起。突发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使左心室容量负荷急剧增大,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同时心室前向心排量减少,交感张力代偿性升高,产生心动过速和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氧耗量增加;患者舒张压降低,室壁张力增加,心肌氧供减少。因此,重症患者或并发基础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缺血性损伤。前向心排量减少致心功能不全,液体潴留导致前负荷进一步增加,这种恶性循环可致左心室功能急剧恶化,需紧急手术治疗;②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0%~80%由风湿病引起,风湿病可使瓣叶因炎症和肉芽形成而增厚、硬化、挛缩、变形;主动脉瓣叶关闭线上有细小疣状赘生物,瓣膜基底部粘连,因此此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通常并发主动脉瓣狭窄。其他病因有先天性主动脉瓣脱垂、主动脉根部病变扩张、梅毒、马方综合征、非特异性主动脉炎以及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①轻度为无症状的生理性代偿期。主动脉瓣反流可致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容量负荷增加,容量负荷的增加伴随着左心室壁增厚和室腔扩大,但左心室舒张末压维持相对正常。反流分数小于每搏量40%的患者基本没有临床症状;②中度为有症状的损害。当主动脉瓣反流量超过每搏量的60%时,可出现持续的左心室扩大和肥厚,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左心室心肌组织损害。当患者出现左心室心肌组织不可逆损伤时可表现为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压超过20mmHg时表明左心室功能不全。随后出现肺动脉压增高并伴有呼吸困难和充血性心力衰竭;③重度为终末衰竭期。随着病情的加重,左心室功能不全持续发展,最终变为不可逆。此期患者症状发展迅速,外科治疗效果差。由于严重的主动脉瓣反流,舒张压明显减低,引起舒张期冠状动脉灌注不足,患者可发生心绞痛。

5.三尖瓣狭窄 三尖瓣狭窄多因风湿热所致,且多数与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并存。表现为瓣叶边沿融合、腱索融合或缩短。其他还有先天性三尖瓣闭锁或下移Ebstein畸形。三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特点为:①瓣口狭窄致右心房淤血、右心房扩大和房压增高。病变早期由于静脉系统容量大、阻力低,缓冲量大,右心房压在一段时间内无明显上升;但随着病情的加重,静脉压明显上升,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甚至出现肝硬化、腹腔积液和水肿等体循环淤血的症状;②由于右心室舒张期充盈量减少,肺循环血量及左心充盈量下降,可致心排出量下降而使体循环供血不足;③由于右心室搏出量减少,即使并存严重二尖瓣狭窄,也不致发生肺水肿。

6.三尖瓣关闭不全 三尖瓣关闭不全多数属于功能性改变,常继发于左心病变和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右心室肥大和三尖瓣环扩大,由于乳头肌、腱索与瓣叶之间的距离拉大而造成关闭不全;因风湿热引起者较少见。

7.联合瓣膜病 侵犯两个或更多瓣膜的疾病,称为联合瓣膜病。常见的原因有风湿热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变往往先从一个瓣膜开始,随后影响到其他瓣膜。例如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时,因肺动脉高压而致肺动脉明显扩张时,可出现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也可因右心室扩张肥大而出现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此时肺动脉瓣或三尖瓣瓣膜本身并无器质病变,只是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又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由于射血增多可出现主动脉瓣相对性狭窄;由于大量血液反流可影响二尖瓣的自由开放而出现相对性二尖瓣狭窄;也可因大量血液反流导致左心室舒张期容量负荷增加,左心室扩张,二尖瓣环扩大,而出现二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联合瓣膜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多属综合性,且往往有前一个瓣膜病的症状部分掩盖或减轻后一个瓣膜病临床症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