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起源于嗜铬细胞(chromaffin cell)。胚胎早期交感神经元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和神经管,是交感神经母细胞和嗜铬母细胞的共同前体,多数嗜铬母细胞移行至胚胎肾上腺皮质内,形成胚胎肾上腺髓质。另一部分嗜铬母细胞随交感神经母细胞移行至椎旁或主动脉前交感神经节,形成肾上腺外嗜铬细胞。出生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发育成熟的同时,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退化并逐渐消失。所以在胚胎时期分布多处的嗜铬细胞,到成熟期只有肾上腺髓质细胞还能保留下来。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这些同源的神经外胚层细胞可以发生相应的肿瘤。因此绝大部分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自颈动脉体至盆腔的任何部位,但主要见于脊柱旁交感神经节(以纵隔后为主)和腹主动脉干分叉处的主动脉旁器(Zuckerkandl organ),如颈动脉体、腹主动脉旁的交感神经节,以及胸腔、膀胱旁等部位。这些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的副神经节瘤”或异位的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90%以上为良性肿瘤,肿瘤切面呈棕黄色,血管丰富,肿瘤细胞可被铬盐染色,因此称为嗜铬细胞瘤。据统计,80%~90%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嗜铬质细胞,其中90%左右为单侧单个病变。多发肿瘤,包括发生于双侧肾上腺者,约占10%。起源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约占10%;国内此项统计结果稍高一些。恶性嗜铬细胞瘤约占5%~10%,可造成淋巴结、肝、骨、肺等转移。
嗜铬细胞瘤发病率的调查资料较少,据国外统计资料,嗜铬细胞瘤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病率最低为0.4%,最高为2%。尸检发现率为0.094%~0.25%。国内资料近年报道的发病例数也在急剧增加,但尚缺乏大组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统计,估计我国的发病率不会低于国外。随着高血压患者接受嗜铬细胞瘤特殊检测人数的增加,发病率将会较以往有所增加。
嗜铬细胞瘤能自主分泌儿茶酚胺,患者的所有病理生理基础,均与肿瘤的这一分泌功能有直接的关系。高血压为其突出的重要表现,由于过高的儿茶酚胺的分泌,使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血压虽高,但血容量常严重不足。近年来,由于术前准备的不断改进,术中监测日益完备,及有效的控制血压药物和高效的麻醉方法,该手术和麻醉的死亡率已大大降低,约1%~5%,甚至有多个零死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