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镜手术的麻醉
纵隔镜(mediastinoscope)最早用于肺癌分级中纵隔淋巴结活检,以确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后来逐渐用于纵隔上部淋巴结活检、纵隔肿块活检与后纵隔肿瘤的手术。虽然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能发现纵隔内异常的肿瘤或淋巴结,但不能获取组织明确其病理性质,因此纵隔镜常与支气管镜检查结合用于治疗方案的确定。
胸骨上切迹切口入路的纵隔镜手术又称颈部纵隔镜手术,主要用于上纵隔病变的诊断治疗。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与胸骨旁纵切口入路的纵隔镜手术又称前纵隔镜手术,主要用于前纵隔、肺门、上腔静脉区域病变的诊断治疗。
虽然纵隔镜手术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完成,但由于纵隔镜技术的发展,由目视纵隔镜到电视纵隔镜,手术适应证也在扩大,巨大纵隔肿瘤、上腔静脉综合征已不再是纵隔镜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因此麻醉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加。特殊的手术部位潜在大出血、气栓、气胸、脑供血不足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且手术要求术中术野静止、无咳嗽,故更多倾向于选用全身麻醉,并在手术中严密观察,做好应对大出血、气胸、脑供血不足的准备工作。
术前访视除了常规内容,重点仍是呼吸、循环功能的评估。对于潜在的气道压迫问题,做出正确的分级评估后,术前做好应对措施的准备。此外,由于纵隔镜手术多为诊断性手术,对于巨大纵隔肿块活检手术有时手术后肿瘤不仅不能缩小,而且由于手术创伤、局部水肿、炎性反应等造成气道周围进一步水肿,可使气道受压进一步加剧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拔除气管导管前这一问题也要有所考虑并做好应对准备。
术前存在气道受压迫的患者,麻醉诱导前应充分评估控制气道与气管插管的难度,为防止手术损伤胸膜导致气胸宜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应急时可迅速实施肺隔离而避免张力性气胸或通气不能。纵隔肿瘤对大血管的压迫可能导致麻醉诱导与正压通气时循环功能的恶化,可考虑改变患者体位的方法防止低血压、改善头部静脉血液的回流也是需要经常观察的项目。
此类患者的麻醉可以不使用术前药。入手术室后开放一条静脉通道(16G~18G)。常规监测心电图、左手接脉搏血氧饱和度、右手桡动脉穿刺建有创血压监测。麻醉诱导与维持的方法很多,以静脉快速诱导、静脉维持的麻醉方法较常用。由于手术操作接近大血管、气管等重要解剖部位,麻醉中应创造安静的手术野,完善的肌肉松弛效果是必须的,由于手术时间短,应选用中短效的肌肉松弛药。手术可能带来上纵隔与气管等部位的刺激,因此要有足够的麻醉深度防止呛咳造成损伤,这也是不选用局部麻醉的主要原因之一。
纵隔镜手术中,无名动脉、无名静脉、奇静脉与镜身毗邻(图9-20),均可能受损而造成出血。无名动脉受压时,右侧的颈总动脉血供不足可引起脑供血不足,但在全身麻醉中较难发现,由于右锁骨下血供同时受阻,因此可通过右桡动脉波形的不规则或消失同步发现,及时提醒手术医师移动纵隔镜位置,以避免长时间脑供血不足,这是纵隔镜术中强调右桡动脉置管监测血压的主要目的之一。此外,由于纵隔镜手术的特殊体位要注意上腔引流是否通畅,避免头颈过伸导致颈部血管受压。
麻醉恢复期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于术前呼吸道梗阻的患者拔管前要充分评估,警惕拔管后呼吸道梗阻加剧,对于术中潜在喉返神经与膈神经损伤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误吸与呼吸困难。
图9-20 纵隔镜术中与毗邻动、静脉
(刘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