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PCA应用的优点 ①符合镇痛药的药动学,容易维持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最低有效止痛浓度(MEAC);②能够做到及时迅速止痛;③基本上解决了患者对止痛药需求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患者在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得到最佳镇痛效果;④相对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的稳定;⑤有利于患者充分配合治疗,有利于咳嗽、排痰、肠蠕动的恢复(尤其用于硬膜外腔PCA时);⑥可抑制机体过于强烈的应激反应,加快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促进早日康复;⑦上胸段PCEA对缺血性心脏病、急慢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心肌保护作用;⑧显著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
2.PCA临床分类 常用方法可分为4类。①硬膜外腔PCA(PCEA):硬膜外腔阻滞最早使用局麻药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由于后者作用时间长、止痛效果确切,目前多选用0.125%~0.25%浓度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临床研究证明,局麻药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可降低两种药物用量,减少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PCEA用量小,止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久,且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适用于头颈部以下区域性疼痛的治疗,特别适用于术后镇痛、产科镇痛及癌性镇痛;②静脉PCA(PCIA):方法简单,起效快,适应证广泛,如癌痛、术后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症疼痛等,但其用药针对性差,对全身影响较大,其镇痛效果略差于PCEA;③皮下PCA(PCSA):方法简单,但效果不够确切,用药注射量不宜太多,使用时间不能太长;④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常用于颈丛、臂丛、股神经、腰丛或坐骨神经处的PCA。
3.PCA常用药物 ①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舒芬太尼、丁丙诺啡、纳布啡、曲马朵等;②局麻药,0.1%~0.2%布比卡因、0.1%~0.25%罗哌卡因、0.1%~0.2%左旋布比卡因、0.1%~0.15%丁卡因、0.5%~1%利多卡因等;③其他药物,氟哌啶、咪达唑仑、氯胺酮、可乐定、皮质类固醇等;④治疗并发症药物,治疗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等的药物。
4.PCA使用禁忌症 ①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②有药物成瘾史的患者;③神志不清、有觉醒障碍的患者;④循环功能不稳定,有低血容量、低氧血症的患者;⑤对PCA镇痛概念不理解的患者;⑥缺乏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的医疗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