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拓展型课程也好,研究型课程也罢,因其校本特性很强,需要学校依据“学生所愿”和“学校所能”,自行开发建设、实施,故名“校本课程”。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习惯于用现成的教材来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材编制、课程建设方面缺乏经验,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因而成了校本课程发展的瓶颈——在上海中小学两类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如此,在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亦如此。
探索校本课程建设的机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这一领域的工作重心。正如课程是学生成长的有序经历,需要循序渐进一样,校本课程建设机制的探索也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积累、修正、完善,是一个有序的、持续发展的过程。
本书就是上海市金山区小学段校本课程建设十多年探索经验的结晶。其中每一篇皆言之有物,具有很强的操作基础和“可移植性”——因为每篇文章都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编”出来的。
校本课程建设,“共建”是基础——汇聚教师个人智慧、网聚校际互补优势,形成课程编制、经验积淀、资源集成的区域课程建设合力,其课程的创造力远大于一人、一校之可能。本书中“共建篇”所汇集的是金山区小学段区、校两级十多年探索的结构化、模型化的经验,值得好好研读。
“共享”是效能——汇聚为的是方便“移植”,“移植”的目的是“增值”,是优质课程资源的薪火相传。从这个意义上看,使用好一个课程,比编制出一个课程难度更大,需要政策、机制各方面的配套支持。金山区在这方面的探索很有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区教育局、教育学院、教研室的长期支持与呵护,这样才构建了金山区校本课程“共建、共享、共赢”持续发展的系统环境。
“共赢”是成效——汇聚的是“本土栽培”的成果。成果是用来品的,各位读者自行品味。这里的成果是积淀而成的,体现的是金山区小学两类课程当下的水准。其中朱斌与袁子雯两位新秀,分别在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2016年)、拓展型课程(2017年)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上荣获一等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呈现的不仅是单一的课程建设经验,而且蕴含了更高一层的体制探索经验。比如,在“共建篇”中,除了包含课程本身建设的经验外,更多体现了学习方式、课程领域、集团化办学等诸多方向的探索,其共同特征都是具有“合力”的;在“共享篇”中,则融汇了教师培训、方法路径探索等诸多校本化课程实施的深层经验,其共同特征则是充分关注“本土化”。
本书是金山区小学段校本课程十多年“共建、共享、共赢”探索的经验荟萃,是一个共建的结晶。期待本书的出版,能将这一成果在更大范围、更多同道的共享中,结出更加璀璨的共赢成果。
掩卷有感,是以为序。
江铭初
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