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定位,编制纲要——蓝图呈现
继我校“‘十二五’研究型课程实施方案”出台后,区内其他学校也纷纷制订出了课程实施方案,在规范研究型课程建设的道路上,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多。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走进了“十三五”。编制“‘十三五’研究型课程纲要”是我们新的任务,它将是我们研究型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在编制“‘十三五’研究型课程纲要”的过程中,市区研究团队提出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课程定位是什么?课程价值如何体现?众多的探究主题如何整合?借鉴兄弟学校的实践经验,学习了市、区专家团队的报告精神之后,我们提出“以研究项目驱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的思路。
主题化到项目化的转变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内涵的转变。项目化是基于真实问题背景下的研究项目链和项目群,注重学生广泛经历与探索体验,经历准备阶段(规划与设计)、执行阶段(操作与调控)和收尾阶段(归档与发布)三个阶段。融合监控与评价,通过结构化的操作技能训练来完善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持续培养,通过掌握关键技能来提升核心素养。这是对研究型课程的定位,更是研究型课程的价值体现。
我们总希望“1+1可以大于2”,项目群不能仅仅是数量上的累加,它们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寻找内在联系是课程发展的需要,更是育人的要求。以探究活动区为载体,学校开心农场为资源,我们提出建设并整合“植物秘语”项目群。立足学生认知规律,我们制订出了双向细目表,并以关键能力培养序列作为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一至五年级都有“植物秘语”的项目,每个项目培养的关键技能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每个项目既独立存在,又能互为支持。在“植物秘语”建设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发展需要,从金山区校本课程平台中寻找合适的项目,结合自主开发,又架构出“小小工程师”项目群,丰富学校研究型课程框架。
此外,我们通过区内共建平台,对双向细目表、课程评价、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都做了进一步的细化,最终我校的“‘十三五’研究型课程实施纲要”瓜熟蒂落,标志着我校研究型课程有了规范的顶层设计,研究型课程的发展蓝图清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