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编委会
序
第一篇 研究
“共建、共享、共赢”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介绍
第一部分 课题提出的背景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概述
一、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成果
一、构建“共建共享”网络平台
二、探索“共建共享”的机制
三、完善“共建共享”的行动保障机制
第四部分 课题研究成效
一、“共建共享”的实践研究,促进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共建共享”的推广应用,支持学科优质发展和校本课程开发
三、“共建共享”的深度推广,促成了学校特色提炼
四、“共建共享”推广应用,成为共同体合作共赢的重要途径
第五部分 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研究反思
二、今后设想
参考文献
“共建、共享、共赢”——金山区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一、合作共建,丰富课程资源
(一)灵活的共建方式,为校本课程建设助力
(二)科学的共建策略,为校本课程建设护航
二、区域共享,发挥资源效益
(一)展示推广式共享,提升优秀课程知名度
(二)项目式培训共享,为课程共享提供专业服务
(三)网络平台式共享,实现跨区域校本课程共享
三、多方共赢,推进课程建设
第二篇 共建
以课题为引领,以项目为驱动,实现共建——金山区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简介
一、组织“共建共享”的背景
二、为什么要组织“共建共享”
(一)教师现状
(二)金山区课程实施与建设现状
三、建立什么样的课程
四、如何组织“共建”
(一)依据区域特点,选取合适科目
(二)选定科目组长,明确目标任务
(三)组建科目组,有序开发课程
五、未来工作设想
(一)孵化项目,滚动发展
(二)学校组团,联动建设
(三)利用网络,实现区域联动
参考文献
整体规划、有序推进、全面提升——金山区小学研究型课程区域共建探索
一、集中骨干,领会精神,梳理意识、加强能力
二、制订纲要,研制项目设计、活动设计模型
三、主题培训,任务驱动,实践促进提升
四、纲要引领,项目架构,推动校本课程实施
五、资源融合,研究协作,实现整体发展
构建安全教育课程,筑牢学生安全防线——金山区小学公共安全课程共建的实践与探索
一、顶层设计,整体架构
二、有序推进,共建课程
(一)编写活动设计
(二)组织教师培训
(三)开展专项调研
三、网络共享,推广运用
(一)校本课程网,实现资源共享
(二)展示活动,提升课程品质
融入游戏元素,重塑学习方式,培育素养之花——金山区融入“学习基础素养”游戏化学习的区域探索
一、项目的孕育
(一)契机——区域研究的“土壤”
(二)申报——区域研究的“播种”
(三)学习——区域研究的“养分”
二、项目的成长
(一)推进——区域研究的“枝繁”
(二)深入——区域研究的“叶茂”
三、项目的成熟
(一)成效——区域研究的“初熟”
(二)收获——区域研究的“硕果”
(三)突破——区域研究的“连作”
走骨干引领、全员参与的课程共建之路——金山区小学自然实验微课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一、建立核心团队,把握研究方向
二、分析实验特点,确立资源框架
三、梳理课程内容,拟定实验目录
四、适时开展交流,共同摸索前行
(一)同伴交流,边学边做
(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五、作品样例成型,发动全员共建
融学科发展需求,建学科优质资源——金山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共建策略研究
一、了解改革趋势,看清问题所在
二、成立共建团队,明确工作职能
三、多重模式共建,分步实现共享
四、引驻科研人员,倡导资源共赢
学区化办学背景下拓展型课程共建的实践研究——以朱泾学区化办学为例
一、以“学区现状”为出发点,规划发展方向
二、以“人力资源”为借力点,共建拓展科目
(一)学校申报
(二)学区审核
(三)团队组建
(四)合作共建
(五)课程共享
三、以“现有课程”为生长点,学区共享资源
(一)课程推荐
(二)课程培训
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点,实现多方共赢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三)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小学拓展型课程中校际联动科目共建的实践研究——以亭林集团化办学为例
一、校际联动科目共建的背景
(一)校际联动学校的共同特点
(二)校际联动学校现有的基础和优势
二、校际联动科目共建的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研讨,确定共建科目
(二)以培促趣,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三)浸润课堂,提升教学教研能力
三、校际联动科目共建的成效
(一)丰富课程资源,学生的不同需求得以满足
(二)加强课堂实践,教师的课程意识得以提升
(三)重视过程管理,学校的特色课程得以发扬
管理流程化、实施数据化、课堂原味化——基于金山区校本课程平台的学校管理探索
一、管理流程化
二、实施数字化
三、课堂原味化
四、结语
合作共建,课程添彩,幸福起航——朱泾第二小学自主拓展课程建设之路
一、课程共建
(一)校内组队
(二)区域共建
(三)校际联盟
二、课程共享
三、多方共赢
(一)幸福学生
(二)成就教师
(三)出彩学校
区域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的构建与实践——以朱泾小学为例
一、统筹教学资源,形成课程共享的校内机制
二、多管齐下,生成课程校内共享的途径
(一)在拓展学科教研中增加共享机会
(二)在课程专家指导下提升共享品质
(三)在课程的多途径体验中提升共享经验
(四)在课程实施中体现共享效益
三、实施典型课程经验分享,优化课程发展途径
(一)以一校一品“雷锋心家园”为例,形成学校特色课程团队开发模式
(二)以“电子科技”和“纸艺吧”为例,凸显团队共建学校课程的重要性
四、校本课程的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型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山阳小学为例
一、研究型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及面临的困境
二、研究型校本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一)立足学校目标,有机架构校本课程体系
(二)基于课程标准,着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三)保障项目发展,立体拓展校本课程实施资源
三、“玩小车”研究型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效
(一)基于兴趣,为学生搭建了创新成长的平台
(二)深入研究,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三)实践操作,锻炼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型校本课程建设的改进思考
(一)研究型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二)研究型校本课程需要凸显学本特征
(三)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更多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刍议三维管理模式促研究型课程的有效实施——以金山小学“千帆进校园”科目为例
一、整体规划、部门联合,决定了课程的高度
(一)由校长室牵头,架构校本课程管理的三级组织机构
(二)制订《金山区金山小学研究型课程实施方案》,对校本课程所涉及的学校各方面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包括教学设备、师资结构、教学组织等工作的落实,进行整体规划
二、统整课程、延展时空,决定了课程的宽度
(一)问卷调查,建立课程基本结构
(二)践行课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多元评价、延展时空,决定了课程的厚度
(一)课内三条措施
(二)课外三条措施
以“体验实训馆”为载体推进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基于现实背景的需求
(三)基于课程建设的需求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梳理,调查提炼
(二)实施推进,积累经验
(三)期中小结,思考跟进
(四)建设场馆,形成特色
(五)实践推广,巩固成果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了以“体验实训馆”为载体推进公共安全教育的特点
(二)构建了以“体验实训馆”为载体推进公共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研制了以“体验实训馆”为载体的公共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施原则
(四)拓宽了以“实训体验馆”为载体的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
(五)开发了以“实训体验馆”为载体的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方法
四、效果与反思
(一)取得的效果
(二)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区域家校共建共享 促进教育优质发展
一、问题和困惑
(一)同一镇区择校现象严重
(二)家校教育观念的矛盾冲突
(三)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不一
二、家校共建策略与行动
(一)构建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共建体系
(二)丰富活动形式,创建“共建共享”模式
(三)完善评价机制,发挥共享共赢效益
三、区域家校共建成效
(一)家校合作加强,促进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发展
(二)家校社区资源共同构成区域优质教育环境
(三)家校联盟及时总结经验并将成果进行推广
以评促建,推进学校拓展型课程建设
一、我们的思考
(一)优质资源整合的需要
(二)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建设发展的需要
(四)激发教师内在发展的需要
二、我们的实践
(一)第一阶段:重点先行,以点带面
(二)第二阶段:以评促建,全面实施
(三)第三阶段:整体构建,逐步深化
三、我们的收获
(一)营造成长氛围,促进个性发展
(二)挖掘内在潜能,提升专业发展
(三)承载办学理念,促进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共享
小花灯 亮起来——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课程开发与设计
(一)组建科目组
(二)协作共建
二、科目实施与成效
(一)合作互助,促进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协作共建,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特色课程,促进社会对学校的认同
尝试选择 经历选择——浅谈“我喜欢什么”科目育人价值的落实
一、明确课程功能,制订适切目标
(一)全员参与,组团开发
(二)明确目标,组织内容
二、合理利用资源,科学规划内容
(一)明确目标,设置科目
(二)依据设置,合理布局
三、统筹实施计划,有效落实过程
(一)统筹规划,有序实施
(二)精心设计,有效实施
(三)服务保障,确保实施
四、优化学习评价,提高选择能力
(一)丰富经历,提高兴趣
(二)尝试评价,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墨天地”科目实施的新思考
一、学习内容在充实中完善
(一)名家故事励志,传承人文知识
(二)走进校园写生,体验生活情趣
(三)融入地方文化,传承民间经典
二、学习方法在继承中创新
(一)落实基本技能,提升绘画水平
(二)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创新思维
三、评价方式立体多元
(一)立体式评价奠定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多元化评价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四、科目建设共建共赢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老壶装新茶 科目添活力——拓展型科目“茶趣”多样化活动形式探索
一、课堂内活动:延续传统,激发创意
(一)授课形式——“理论知识+实践操作”
(二)学习方式——“独立探究+小组合作”
(三)活动内容——“传统功夫+创意冲泡”
二、课堂外活动:技能延伸,巩固知识
三、体验性活动:其乐融融,共话茶香
(一)功夫茶里话功夫
(二)科目携手共分享
参考文献
丰富学习经历 促进认知发展——以“节日色彩”拓展型课程中“做元宵”一课为例
一、背景
二、理论依据
三、科目设计思路
(一)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
(二)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三)节日文化的渗透
四、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多样性原则
(二)真实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五、在课堂实践中丰富学习经历——以“做元宵”一课为例
(一)情境创设,灵动教学
(二)真实体验,情感升华
(三)实践创新,提升能力
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二)硬件设备有待改善
参考文献
有形设计 无形指导——小学研究型课程项目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有形设计
(一)把目标牢牢锁定规则意识和关键技能
(二)把重点紧紧扣住探究流程和思维逻辑
(三)把精彩时时留给自主研究和主动发展
二、无形指导
(一)寻找亮点,用示例正面引导
(二)聚焦困惑,用问题启发引导
(三)适时评价,用激励优化引导
参考文献
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实现探究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统筹规划,核心素养螺旋式培养
(一)学校,应在不同校本课程中培养核心素养能力
(二)课程,应按层次发展核心素养能力
(三)活动设计,应由易到难统筹设计
二、整体设计,能力逐步提升
(一)分类能力的育人目标
三、收获与思考
参考文献
依托“千帆进校园”科目,增强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指导,学会合作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创设氛围,愉快合作
玩中学 做中“合”——以“有趣的影子游戏”课程为例
一、玩中学
(一)学会观察
(二)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
(三)学会表达交流
二、做中“合”
(一)学会计划先行
(二)规范角色意识
三、学与“合”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好任务单
(二)有效评价
浅谈研究型课程学习单的设计——以“让小车滑得远”项目为例
一、项目目标的设定与落实
二、学习单的设计
(一)学习单的设计要注重发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作用
(二)学习单的设计要具有完整性,养成学生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归类的意识
(三)学习单的设计要从学生的技能水平出发,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高度适当的“阶梯”
(四)学习单与评价表的整合,发挥学生自主评价监控作用,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牵手”区研究型课程网,实现减负增效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
二、重视资料积累,提供共享机会
三、适应差异,发挥优势
参考文献
探索、研讨、实践、辐射——让游戏化学习走进课堂
一、先研先试,涉水前行
(一)内外结合,夯实基础
(二)边研边做,初步尝试
二、精心实践,共同发展
(一)以课堂实践为载体,打磨提炼优秀案例
(二)以课堂实践为载体,尝试改变学习方式
三、积极展示,区域辐射
(一)理论结合实践,区域联动发展
(二)学习方式转变,区内外共提升
“小鬼当家”和“巧摆卡片”——游戏化学习在“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中的应用
一、案例描述
案例1:小鬼当家——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案例2:巧摆卡片——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说明
(一)设计“全民总动员”式游戏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二)设计“双人PK”式游戏帮助学生“探究新知”
齐研制作方法 共建品质微课
一、研究制作方法
(一)微课内容选择
(二)微课内容设计
(三)微课视频制作
二、打磨品质微课
(一)打磨视频的完整性
(二)打磨内容的匹配性
(三)打磨视频的精致性
三、反思与收获
(一)微课虽“微”,但付出是大量的,我们乐在其中
(二)微课虽“微”,但体验是深刻的,我们收获满满
注重操作全过程 关注实验小细节——以“酒精灯的使用”微课制作为例
一、充分准备,注重操作过程
二、巧用软件,凸显实验细节
三、回放修正,优化微课效果
项目引领下,探索体育大课间活动课程共建的策略
一、大课间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的活动方案
(二)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三)缺乏丰富的活动资源
二、探索以大课间活动项目推动体育教育资源建设的策略
(一)专家指引——把握课改方向
(二)机制构建——形成资源共享体系
(三)项目驱动——助力课程共建
三、区域大课间活动资源共建共享的成效
(一)区域合作加强,促进教育优质发展
(二)活动形式多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团队资源共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篇 共赢
我的课程我做主
我的选科之路
我和帆船
一个爱上紫砂的女孩
爱它的独一无二
爱它的独具匠心
爱它的千锤百炼
“千帆”助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在实践中,孩子们学会了规划
二、在实践中,孩子们学会了严谨
三、在实践中,孩子们学会了合作与分享
四、在实践中,孩子们学会了解惑
五、在实践中,孩子们学会了坚韧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记我与拓展型课程共成长
一、初次尝试——星星之火未点燃
二、任务驱动——星星之火始燃
三、主动参与——助燃星星之火
四、自主编写——星星之火始燎原
五、能力提升——扩大燃烧范围
六、永远成长——星星之火燃不灭
改变,意味着成长——区域课程共建培训体会
见证魔术奇迹 见证我的奇迹
聚团队智力 助个人成长
一、课程共建——智慧分享的有效途径
(一)从个人到团队
(二)从学校到区域
二、课程共建——个人成长的有力助推
(一)课程理念逐步明晰
(二)开发能力明显提升
(三)发展课程领导能力
沉于茶香 长于茶趣
一、师徒结对授以渔
二、科目共建促发展
三、积极思索添收获
不忘初心 静待花开
一、初见——渐入佳境
二、成长——静待花开
如影随形下的收获
一、初步涉足、从零开始
二、团队合作、共同进步
三、深入造诣、全面提升
参与项目研究 提升专业素养——谈小学实验微课资源库建设项目的收获
一、互助交流,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二、深入研究,明晰实验原理
三、规范实验操作,接受大屏幕的考验
找准定位,让微课显“威”——谈小学实验微课资源建设的体会
微课1:复习导入型——测量浮力的大小
微课2:知识新授型——酒精灯的使用
微课3:解决难点型——冰化水
情境、工具——我和学生的游戏化学习成长之路
一、紧扣关键因素,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一)精准设计,选择适合承载游戏化学习方式的内容
(二)有效创设情境,选择适合实现游戏化学习方式的基本策略
(三)善用角色扮演,选择有效达成游戏化学习目的的学习方式
(四)巧妙开发工具,保障游戏化学习充分展开
二、发展语言智能,感知语言温度,提升学习品质
(一)紧扣目标,为言语智能发展而戏
(二)因文而异,为感知语言温度而戏
(三)基于课标,为提升学习品质而戏
顾全局、抓项目、携手共进——金山区石化第五小学研究型课程建设成果回顾
一、顶层设计,绘制蓝图
(一)统筹资源,制订计划——雏形渐有
(二)择取项目,撰写方案——初态形成
(三)明确定位,编制纲要——蓝图呈现
二、项目引领,夯实内涵
(一)一个计划,开始项目
(二)几张记录,实施项目
(三)一份模型,规范项目
(四)一套手册,固化项目
三、师资建设,抱团成长
(一)从无到有,零的突破
(二)从有到定,团队形成
(三)从有到精,教师成长
四、基于成果,展望未来
共享共赢,助力中青年教师更好地成长
一、体育教师的需求和愿景
二、平台鼎力支持,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一)精心编制,共同分享集体智慧
(二)推陈出新,示范引领满足需求
三、组团发展,全面提升团队能力
在“共建”中创新,在“共享”中发展,在“共赢”中进步——金卫小学大课间活动校本课程体系建设
一、在“共建”中求创新
(一)课程开发显成效
(二)有效实施显风貌
二、在“共享”中求发展
三、在“共赢”中求进步
(一)体质监测是“共赢”的数据支撑
(二)全面发展是“共赢”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小车玩出大世界——车模创新实验室进行曲
一、从一个自然长周期活动到一个创新项目课程,惠及全体学生
二、从一名自然学科教师到一个项目课程团队,培育创新型教师
三、从一间创新实验室到一个创新教育活动区,营造创新氛围
第五篇 校本课程案例精选
案例一 自主拓展课程“笔情墨趣”科目设计
附一:“笔情墨趣”科目学生学习评价
1.“笔情墨趣”科目学生学习综合评价表
2.“笔情墨趣”科目课堂作业评价
3.“笔情墨趣”科目课堂表现评价
附二:“笔情墨趣”科目教师活动组织评价表
案例二 研究型课程“叶脉书签”项目设计
案例三 自然实验“光的折射”微课设计
案例四 体育大课间活动“巧用拉力带”游戏设计
案例五 游戏化课程“数字定位棋”的设计
案例六 公共安全教育“夏季防中暑,安全伴我行”活动设计
附录一 金山区小学自主拓展课程管理制度
导言
一、总则
二、细则
(一)金山区小学自主拓展课程教师培训制度(试行稿)
(二)金山区小学自主拓展课程科目开发与奖励制度(试行稿)
(三)金山区小学自主拓展课程科目选用制度(试行稿)
(四)金山区小学自主拓展课程库科目入库审核与管理制度(试行稿)
(五)金山区小学自主拓展课程科目实施申报与审核制度(试行稿)
(六)金山区小学自主拓展课程科目发布与学生选科制度(试行稿)
(七)金山区小学自主拓展课程实施管理与评价奖励制度(试行稿)
附录二 金山区小学研究型课程实施纲要编制指导意见
一、学校研究型课程实施纲要编制说明
(一)课程背景
(二)课程编制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三)“规则意识为先,关键技能为重”简析
二、学校研究型课程纲要编制与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规则意识”重在习惯培养
(二)“关键技能”重在能力提升
(三)双向细目架构有序推进课程实施
(四)过程评价跟进实现长效培育机制
(五)需要避免编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三种现象
附录三 课题研究大事记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