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实践为载体,打磨提炼优秀案例
1.情境创设,让语文、英语的学习更投入
学校在语文、英语学科中尝试研究如何创设情境,开展游戏化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低年级很多是儿歌、童话、寓言等文体。这类文章大多和学生生活接近,但学生有些缺少深入的情感体验,有时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因此比较适合在课堂运用角色游戏来组织学习。例如,在二年级“送小蚂蚁回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以舒缓的音乐、静谧祥和的夏夜图片配以“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一句为引入,学生一下子沉浸在故事情境中。接着,引导质疑,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故事人物,让学生自主选择,分饰小蚂蚁、蜻蜓、萤火虫和睡莲。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到小动物们各展所长,一起把小蚂蚁送回了家。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游戏是老师们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但在游戏中如何兼顾兴趣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挑战。因此教师在开发、设计游戏时,需要关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素养的同步发展,构建一个全新的英语课堂。如课堂上,教师运用游戏“spin,spin,spin”创设转盘随机转动的情境,学生们根据小红旗的位置提出不同问题并回答。在转盘转动时,大家齐声喊道“spin,spin,spin”,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随后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交替进行,老师要求学生时刻认真倾听,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对新旧知识的回顾。虽然这是一个短小的游戏,却能让学生们在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
2.制订规则,让学生懂得责任和有序
“小学体育趣味化”已逐步成为改革实践的方向。2015年开始,上海市教委就在全市各区的部分小学启动开展小学兴趣化体育课程改革试点。游戏化在体育课堂中的实施,除了创设游戏情境,用游戏取代重复练习之外,游戏规则也同样重要,它把活动者组织起来,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并履行一定的职责。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在发挥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游戏规则比其他社会规则具有的优势在于学生感兴趣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规则意识。比如“井字游戏(tictactoe)”是学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游戏:学生排成两队,每队分别持有不同颜色的标志物,一次派出一位队员,将标志物放在前方的9个格子中,最先在任意一条直线上成功连接三个标记的一方获胜。规则中特别强调:队员回到队伍中后,必须与下一位队员击掌,下一位队员才能开始出发。
此游戏还能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规则变化,如跑、跳跃(单、双脚跳)、爬等,形式多变。不仅锻炼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如上下肢力量、观察能力、专注度、合作意识、智力发展等,还培养学生了解规则、遵守规则的意识。
3.制作和运用工具,让课堂更具魅力
“游戏教学”是二期课程改革中明确的“唱游”教学内容,它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因此,游戏教学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音乐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对音乐学科来说,创造有趣的游戏活动可从“工具”着手。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能对发出声响的玩具感到好奇。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准备一些能发出声响的物品,如锅、碗、盖、盆等,探索声音的长短、高低、轻重、音色,并创造打击乐演奏活动的“交响乐曲”。
而劳动技术学科也是一门比较适合游戏化学习项目的学科。四、五年级的四册教材中,有很多内容的教学成果,都是制作“工具”,这些作品本身就能够成为游戏的材料。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运用工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加强制作能力。如五年级第一册教材“9.迷宫”这一教学内容,通过网上“迷宫游戏”的闯关来激情引趣,让学生了解迷宫的特点,随后通过教师自创的软件,让每个学生在电脑上设计自己的迷宫图纸,交流完善后按图制作木条迷宫,最后通过游戏比赛评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