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自然学科教师到一个项目课程团队,培育创新型教师

二、从一名自然学科教师到一个项目课程团队,培育创新型教师

车模创新实验室项目的建设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偶然性是指在自然学科二年级“小车运动”、五年级“简单机械”“机器”等内容被筛选出来,成为车模创新实验项目开发的依据。必然性是指在学校对创新教育的大力支持下老师们敬业和开拓的精神最终让车模创新实验室项目成为现实。用吴念时老师的话说:“设计车模创新实验室项目活动,为的是给学生提供一次比较系统的体验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并尝试运用所学的探究技能,初步养成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研究事物的意识,感受合作和分享的快乐。”正是在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吴念时、朱斌、江涛、杨旖、鄢利春和陆继军等老师的努力下,车模创新实验室项目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目前,他们分别在各年级自然和探究课开展车模研究活动,并在各自的年级分层组织车模社团活动。日常教学中,他们依照项目计划“各自为政”;遇到问题,他们就聚在一起各抒己见,但更多的时候是动手实验,用事实说话

同时,车模创新实验室项目作为校本研究型课程在与自然学科教研组的活动中进行推广与研讨,既深化了课程本身的建设,也吸引了更多的老师投身于项目建设。数学教师杨旖、语文教师鄢利春就是在这样的感召下参加了项目组的活动,并分别单独承担了两个年级课程的教材开发。杨旖老师凭借四年级“风帆大小与小车滑行距离的关系”参加了2017年金山区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难能可贵的是,比赛当天她是坐着轮椅参加的,让评委感动不已。目前,车模创新实验室项目已形成校级领导重视、骨干教师设计指导、年级教师推广的金字塔格局,同时项目也唤起了更多教师的创新意识,助推了学科教学的创新,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水平。

此外,金山区教育学院陆丁龙副院长、教研室吴平芳、陈金良老师和创新办金桑老师为使车模创新实验室项目水平更快更扎实地上一个台阶,都曾主动到现场进行指导。学校根据他们的建议及时调整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创新教育专家、顾问陈虎老师每周三从朱泾赶到我校和学校领导、项目组老师一起研讨细节,寻找问题,完善方案,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