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实践为载体,尝试改变学习方式

(二)以课堂实践为载体,尝试改变学习方式

1.引入课程,为游戏化学习提供平台

学校与第三方签订课程服务协议,购进数学“超脑麦斯”系列产品,2016学年共进行6次课堂观摩和培训。在动手操作和游戏互动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力等素养。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专业活力,在教学中尝试引进游戏化元素。

(1)与基础型课程相融合

梳理数学学科中与引进课程相挂钩的环节,进行校本化设计和实施。下表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板块中,学具的使用和开发示例。

(2)在拓展型课程(快乐半日活动)中实施

课程的实施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开展,结合课堂小组合作、游戏操作、闯关软件游戏及课后家庭中的闯关游戏形式进行。内容是数学中“图形与几何”课程,分为六大板块,不同教师根据兴趣开展不同内容,同时将已有的学具和游戏软件进行进一步开发。学生通过自主选修的形式,进入相应社团,进行微课程的学习。每个微课程为期半个学期,然后教师再进行社团“走班”。

2.回归基础课程,引入游戏化学习理念

“超脑麦斯”课程的引入,让教师们品尝到了游戏化学习的甜头,发散了思维。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们开动脑筋,自主设计甚至制作游戏工具,并尝试在教学中运用。如一年级数学教师王红玲在上“分彩色图形片”课时,设计了带有磁性的彩色图形片,并配以磁板,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分类时,不但不易弄丢图形片,还能够直接将作品吸附在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们受到游戏化学习中的游戏情境、工具、规则的启发,将相应的内容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设计出更多学具,在游戏化学习理念的支撑下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如在上三年级第一学期“三角形的分类(2)”一课时,教师就将学具“扣条”应用于拼角、给角按边分类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

褚晓莉老师负责学校的3D打印社团,在实施游戏化学习的过程中与数学教师紧密合作,自主设计诸多游戏学具,如“边可以伸缩的角”“10的分与合游戏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