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在不同校本课程中培养核心素养能力

(一)学校,应在不同校本课程中培养核心素养能力

2011年,金山区要求学校把探究学习包作为研究型课程的参考材料,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自此,各种主题的校本课程不断研发,我校也拥有了许多优秀的研究型校本课程,如:“奇妙的叶子”“吹泡泡”“搭纸桥”“浮力的产生”,等等。接着,核心素养被提出,要求校本课程要落实能力的培养。根据研究型课程要求培养的核心能力,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学校整理思路,利用“开心小农场”这个实践体验基地,开发与“植物谜语”相关的主题,伴随学生五年的学习成长过程,其中包括“制作植物标本”“种子发芽”“黄豆能发芽吗?”“用不同的土壤栽培植物结果相同吗?”“自制肥料”“根的奥秘”“光和植物”“植物播种方式”。在这些围绕“植物谜语”为主题的探究课程中,落实了不同的核心素养。如“制作植物标本”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光和植物”主要培养学生实验和观察的能力;“植物播种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课程设计中,设计者都会落实培养某些核心素养。

当然,“植物谜语”的八个主题课程对于培养所有的核心素养是完全不够的。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继续使用自主开发的优秀研究型课程,如“奇妙的叶子”“吹泡泡”“搭纸桥”“浮力的产生”“光的奥秘”,等等。这些课程也都有各自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目标:校本课程“奇妙的叶子”科目主要培养的核心能力为观察和比较,同时也发展其他能力,如交流、分类、记录、调查、使用工具、写作等;金山区示范性课程“吹泡泡”科目主要培养观察和记录能力,同时发展其他能力,如交流、比较分类、结论、使用工具、实验等;“搭纸桥”科目主要培养的核心能力为实验和操作,同时也发展其他能力,如观察、收集信息、比较分类、建立模型、实验等。这些科目的校本课程伴随着“植物谜语”系列课程,在校本课程育人的过程中一同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