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3:解决难点型——冰化水

微课3:解决难点型——冰化水

内容概要:首先介绍实验器材,着重介绍可以测量零度以下的温度计,接着介绍准备工作(将温度计放在试管里的冰中,记录冰的温度);然后是实验微课的主要内容——观察并记录冰化水的温度变化及状态变化(其中0℃临界状态为核心内容);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图,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解析:传统的“冰化水”实验有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实验了解冰化水的条件,二是知道0℃是冰化水的临界点。一般而言,学生的现场实验能够很容易达成第一个实验目标,而第二个实验目标较难达成,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现场实验时的不可控因素有关,有时甚至会因为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反而会形成教学障碍。因此,在制作“冰化水”的实验微课时,它的定位就是解决现场实验的难点——让0℃时冰化水的临界状态能清晰地显现出来。因此在该微课中,虽然是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冰化水”的实验过程,包括介绍实验器材、准备工作、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及结论,但是微课的主要时间集中在观察实验现象上,更多的是观察0℃时的状态。在拍摄手法上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动态体现实验的真实性,静态拉大画面让实验现象更清晰,辅以文字与配音,化解了实验难点、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障碍。不过,如果将该微课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再改进。如删除介绍实验器材、准备工作、实验分析等内容,仅保留实验现象这部分内容,凸显0℃的临界状态,打破现场实验的障碍,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机整体。

综上所述,制作一节好的微课,前提条件是要找准定位,一般而言定位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而定。围绕定位,明确拍摄内容的侧重点,如复习导入课突出关键、淡化过程;知识新授课需做到内容富有逻辑、全面细致;解决难点课则紧抓住一个点、着重讲透。根据内容的侧重点再选择合适的拍摄形式、完善拍摄细节。因此,找准定位,方能让微课发挥效用,让微课从“微”走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