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魔术奇迹 见证我的奇迹

见证魔术奇迹 见证我的奇迹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袁子雯

2014年,我参加工作。作为一个新教师,当时的我还比较稚嫩,一切都在慢慢学习、慢慢摸索中。听说每个老师都要开设一门兴趣课程,我想起最近新拾的兴趣——DIY微景观,就开设了“小小景观设计师”这样一门课。一段时间后,虽然孩子们兴趣高涨,作品漂亮,但由于每节课只是更换不同的主题进行创作,加上越往后道具越复杂,制作工具甚至会对孩子们产生一定的危险……正当我思考是不是应该继续这门课时,孩子们给了我新的启发。当时正在上“信息科技”课程,在一次教“复制”功能时,我将以前学过的小魔术“心心相印”作为引子,而孩子们对此的兴趣出乎意料,课后纷纷围在我身边要求揭秘、学习。这让我决定开设“魔术”作为兴趣拓展课,并把它命名为“奇迹见证”。我的脑海中开始出现以前所学的魔术,拼拼凑凑开始了新的拓展课程的教学。当时还不太会写教案,课程目标就写了“学会魔术”。课程内容也只是用自己所学,课程实施只会简单的“教学”——老师表演,老师教,学生学。

2015年,此课有幸被区教研员陈金良老师看到,并作为拓展型课程在区教育工作会议中进行展示。当天我们的魔术展台门庭若市,吸引了各个学校领导和师生来参加互动体验。孩子们的喜欢让我有了巨大的责任感和动力,想要把课程做得更完整、更好。所以我开始重新思考课程的目标定位与内容选择,原来只注重魔术的揭秘和表演,后来我想可以赋予它更多育人的价值,比如在提升能力上。翻看以前的“草案”,我觉得有许多内容需要修改。于是我在请教陈老师后,一步一步改进,加入了提升探究的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这一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培养逻辑思维和随机应变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利用业余时间,报了一个魔术学习班,认真系统地学习了一系列变魔术的技巧,并选择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5个不同类型的小魔术。上课流程也进行了改变,教师表演,学生揭秘,共同探索,共同完善。

2016年,“奇迹见证”有幸成为区级共享课程,我作为负责人对其他学校参与共建的老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把课程带回自己的学校。我特别欣慰的一点是,我们的一位老师学员说这是她参加过最认真的培训,从不迟到早退,并且期待着下一次培训的来临,而且全程不会去看手机,生怕错过魔术的每个细节。同年11月,结束了共建的培训,我们进行了一次成果展,科目组学员用我校学生展示了一节“神奇之眼”的课并获得好评。而科目组所有成员,共同编排进行了一场互动的魔术表演秀与一场《TROUBLE MAKER》的魔术舞台剧,效果震撼,深受好评。在整个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大家群策群力,提出改进建议,一起将科目打造得更加丰富和精致。大家将课程带回去实施后,也会反馈给我更多更好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和我们的课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科目完善后,“老带新”“注重过程性评价”“多维评价”“改变背景故事”“自主选择课程”等教学模式也随之出现。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创建、打造课程,更学会了如何锤炼课程。看着孩子们在我们不断更新的课程中,越来越会思考,越来越愿意交流,越来越有自信,我真的特别有成就感。

2017年,“奇迹见证”课程的小学员参加了海棠星天地的迎新活动。学员们作为小魔术师,向来自各个学校的小朋友们展示和教授了魔术;后来在附小开放日的活动中,向来自各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展示和教授了魔术,并与他们亲密互动。学员们的身份由学员变成了老师。面对他们迎来越来越多的表演展示、教学互动的机会,课程将在第四阶段计划增加新的模块——舞台表演。其间我们请来了中国达人秀魔术达人邵美麟助教,我们受邀将“奇迹见证”课程送到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第二小学……通过共建共享,我们的课程建设得越来越精致完善,共享到越来越远的地方、越来越大的范围。

由于有了一定开发课程的经验,我担任了校本开发课程“公共安全”的建设和执教老师,迎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共建共享中课程质量的不断提升,我也有幸被推选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学比赛并获得一等奖。

感谢金山区校本课程平台,感谢各位参与共建的老师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课程共享为我和孩子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把我们的课程共享的同时,我的课程建设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