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能力的育人目标
1.分类能力不同表现水平
简单地说,分类就是将一组无联系或无规律的物品按不同类型进行划分,使其有规律,便于寻找、观察或对比等。
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对低年级学生,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出的分类标准,对提供的物品进行分类,根据标准做到分类无遗漏、无重复。对高年级学生,要求学生能够独立从不同角度和标准进行分类操作,并说出相关分类标准。
2.整体设计,落实提高
根据统筹规划的原则,学校首先在设计的不同课程中落实比较分类这一核心素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分类能力在低年级课程设置中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标准,根据所给事物进行分类,如在低年级课程“奇妙的叶子”“手指游戏”“吹泡泡”中都有提出。在高年级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标准进行分类操作,并说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在课程“搭纸桥”“三角形的面积”中都有提出。
石化五小低年级校本课程“吹泡泡”中有一活动内容:“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假设各种可以吹泡泡的材料,假设后,自己实践操作,区分到底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哪些不可以吹出。教师的课堂目标定为:
(1)通过讨论、实践活动,比较得出哪些材料可以在水中吹出泡泡。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根据要求分类的能力。
(3)发展初步的观察、分类、交流能力,逐步养成研究型学习的学习习惯。
(4)通过参与评价活动,初步养成正确认识自我以及客观、公正评价他人的习惯。
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考虑到这是二年级学生的研究课,所以在设计目标的过程中注重讨论、实践,然后再分类比较。因为年龄还小,如果不是通过实践,依据具体的实验结果来分类,二年级的学生是很难有条理地分类的。以下便是学生分类的情况:
假设的材料:洗洁精、洗衣粉、沐浴露、肥皂、消毒液、胶水、洗手液、固体胶、盐、糖、味精、牙膏、护发素、洗发膏、洗衣液、柔软剂、酱油。
分类的标准为:按照是否能吹出泡泡分类。
实验后得出分类结果。
可以吹出泡泡液的材料:洗洁精、洗衣粉、沐浴露、肥皂、洗手液、洗发膏、洗衣液。
不可以吹出泡泡液的材料:消毒液、胶水、固体胶、盐、糖、味精、牙膏、护发素、柔软剂、酱油。
检查:无遗漏、无重复,分类成功。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分类实验,分类的标准非常清晰并且容易操作,学生在实验后,就可以区分材料是否可以吹出泡泡,根据教师给出的分类标准,很多同学都分类成功了。
这是研究型课程在低年级中培养学生分类能力的具体案例。那么到了高年级,此项核心能力又是如何体现校本课程的阶梯式育人方式呢?
石化五小四年级校本课程“搭纸桥”中有一活动课:“分类不同类型的桥”。该活动主要是根据上一次活动学生已经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桥,那么如何把这些桥进行分类呢?教师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类各种各样的桥。
2.通过讨论,小组自己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发展比较、观察、分类、交流能力,逐步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习惯。
4.通过参与评价活动,养成正确认识自我以及客观、公正评价他人的习惯。
教师指出:你们收集了许多桥,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说说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学生小组合作,很快进入了研究状态,他们的分类结果各有不同,有以桥的材料为依据(木头和非木头);有以桥洞的数量为依据(一个桥洞和多个桥洞);有以年代为依据(古代和现代);有以桥的结构为依据……可以看出,四年级学生对于分类的掌握已经很到位,可以自己正确设定分类依据,并且成功分类。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四年级学生对于分类的理解和把握明显提高了。这就是校本课程在育人过程中阶梯式培养核心素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