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三条措施

(二)课外三条措施

一是依托校园“学科节”,提升学科性特征,在校园活动中自主完成;二是赋予“雏鹰假日小队”知识技能的行动内涵,在小队活动中合作完成;三是挖掘寒暑假黄金时段的资源,在亲子活动中互动完成。

随着课程评价方式的改进,我们记录下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资料,在反思总结中归纳出了一般的评价方式如下。

1.研究型课程

采用“单向研究学习单”“成长记录册”和“网络探究的交流”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单向研究学习单”是根据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设计的具有项目特点的学习记录单,通过过程性记录,同学间合作互评,不断改进学习成果。“成长记录表”即用表格的形式,由学生本人、教师家长(或社区)、同学四方面分别予以评价。最后,把学生项目活动的成绩记入《学生成长手册》的“研究型课程学习情况记录表”。“小荷才露尖尖角”网站通过主题式网络研讨话题,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研讨,根据点击率和评价质量的好坏,来评选“麻辣点评家”“精华帖”等,将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大、研究的难度逐步加深,引导学生在查看别人活动成果的同时,积累经验与自我评定,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拓展型课程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以课堂评价、作业展评、教师评价为主,进行多元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以评价结果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学生静态成果通过班级展示、开放阅览角、“小荷才露尖尖角”博客网站展示评比,动态成果通过一些汇报展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实践表明,我们必须要明确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策略,要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要目标,力争使校本课程的内容成为培育学生健康人格的“营养素”;以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为手段,整合各种研究型学习资源和各类学习方式,将知识、经验、情感目标的培养进行有机整合,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走向自主探究式的深层次学习;建立学校特色课程的交流平台,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提炼学校文化的载体,使校本课程成为“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