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金山区小学研究型课程实施纲要编制指导意见

附录二 金山区小学研究型课程实施纲要编制指导意见

一、学校研究型课程实施纲要编制说明

(一)课程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称探究型课程,下同)是本市中小学三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全面推行十多年。通过十多年的学科核心育人价值课题研究,以及从2013年度起市教研室对研究型课程的再次梳理,研究型课程明确了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核心价值,基本确立了以项目为载体的实施方式,并借鉴标准的PMP项目管理模型规范项目过程。

市教研室以“一校一纲要”作为本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校本化推进的策略,金山区小学以“聚焦能力阶梯、统筹课程体系、关注成长表现”为主要工作目标与策略,大力推进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建设发展。

我区部分试点学校在学校研究型课程纲要的编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试点学校和中心组骨干教师的研究下,已初步明确了学校研究型课程实施纲要的基本要素与要求。本说明旨在通过学校案例,帮助各校制订和完善学校研究型课程实施纲要,为研究型课程的规范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编制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1.课程纲要基本要素

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与实际条件,规划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师驾驭的研究型课程体系,编制学校研究型课程纲要。学校课程纲要应包含背景分析、课程理念、设置原则、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与保障等基本要素。

2.课程纲要编制要求

背景分析是学校研究型课程建设的基础。背景分析必须围绕本校研究型课程实施的情况展开,主要通过“十二五”期间课程实施的情况分析和“十三五”课程规划愿景,结合现有的师资、项目以及学生能力水平展开。

课程理念与设置原则是本课程实施的灵魂。课程理念对课程建设与实施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上都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课程设置的原则应符合课程理念,同时根据校情予以说明。

课程目标与内容是学校课程纲要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课程目标应体现课程理念与原则,其内涵可从规则意识、关键技能两个方面设置,有总目标和分年段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项目内容与分年段目标相对应,各年段的目标形成序列。

与规则意识、关键技能目标序列相匹配的是学生学习水平表现标准(可参看附1和附2)和课程项目内容。由于研究型课程的项目内容、规则意识和关键技能之间的关联不明显,所以建议用双向细目表等形式清晰呈现出项目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从而保证指导者和学习者能明确并达成每个项目的目标。

教师必须在课程目标框架内编制或论证学生活动项目,做到学习目标明确、规则要求具体、活动过程规范、目标衔接科学、方法技能合理、学力水平适切、监控评测有效、档案成果齐全。

课程实施是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情况的概述。学校应依据校情,对学校本课程在实施原则、课时安排、实施途径等方面作明确规定。

课程评价是课程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纲要的评价应包含对课程开发的评价、课程实施的评价,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学校可根据校情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制订相应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及评价工具。评价工具应体现本课程的特质,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

课程保障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管理机制的建立、课程管理制度、师资配备培训、各类活动开展经费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课程实施纲要应在学校各类制度的基础上对上述各项进行说明。

(三)“规则意识为先,关键技能为重”简析

研究型课程的内容载体丰富、实施形态多样、活动过程灵动开放。中小学研究型课程在规则意识培养和关键技能训练方面的特点,确定了以“规则意识为先,关键技能为重”的主题要求。在学校课程纲要的编制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学校课程内容序列与目标之间的呼应,同时兼顾学力水平及规则的特点、技能的训练和方法指导等。

1.规则意识为先

规则意识的培养,重点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计划先行。在研究型课程的项目活动中,“计划先行”包含两个方面:“想好了再做”和“按计划做”。前者指在项目准备阶段,就应该将执行阶段和收尾阶段要做的事都计划清楚。后者指的是从执行阶段起,就应该严格按照计划,按部就班地去做(过程中的计划修正也应走规定的程序)。

(2)团队合作。研究型课程中,团队合作应重点关注:课题选择上的求同存异,计划制订和人员分工上的协商妥协,活动过程中互赖互助、主动维护团队的荣誉等方面。

(3)知识产权。既要懂得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项目活动中,首先应做到的是引用的资料必须标明出处,他人的建议必须明确标出。如果别人引用自己的观点而没标明,也应友善地予以提醒并修正。

(4)科学严谨。“研究”是一个证据的获取和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去伪求真、规范严谨。在目前的课程实施中,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2.关键技能为重

研究型课程所涉及的研究技能范围很广:观察、比较、分类、猜想、推理、交流、质疑、创作、信息加工、数据处理、辨伪求真、论证设计、综合思维、组织管理,等等。就具体某一学校而言,很难在有限的课时空间内带着学生遍历所有,学校应根据校情择其要点予以落实。操作中需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确定目标序列。对一个确定的技能目标而言,“起点、终点和梯度”是必须交代清楚的。学生从几年级开始接触?起始水平设在哪里?毕业时将达到什么水平?中间大概分几个等级?这样去梳理,可以很快建立模型。

(2)制订表现标准。表现标准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评测,一个目标序列上可以由低到高设置多个水平等级,而在一个水平等级上,应由弱到强设定2~5个表现标准。假如“能用简单图形、文字、图表记录”是“记录”的水平等级,那么“基本不能完成、经帮助能完成、能独立完成、能帮助他人完成……”就是每个水平等级中的表现标准。

(3)建立过程评价。这是与表现标准相呼应的评价方式,其重点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生项目活动档案袋。

附1 规则意识三级表现水平标准

(续表)

附2 关键技能三级表现水平

(续表)

(续表)

附3 研究型课程项目设计基本内容

(续表)

二、学校研究型课程纲要编制与实施的几点建议

研究型课程确定“规则意识为先,关键技能为重”的课程实施主题,把制订“规则意识”“关键技能”的目标序列和表现标准作为“一校一纲要”校本化推进策略的重点和起点。这不仅对课程的育人价值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研究项目有效实施的主要指标,有力保障了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落实。现围绕“规则意识”“关键技能”就纲要及课程编制提几点建议:

(一)“规则意识”重在习惯培养

所谓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人的大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规则意识就是指人的行为模式和准则。它有外在的表现,既包含人有意识地遵守各种日常生活规则,也包含人遵循规则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习以为常之后就成为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研究型课程“规则意识”的培养就是一种行事习惯的培养。因此,编制说明中“规则意识”部分的“计划为先”学段目标定位为“有明确的研究目标与实施步骤,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养成严格按照计划实施的习惯”是切实可行的。

同时,我们不仅在制订规则意识目标和表现标准时需要有“习惯培养”思想的引领,还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时刻关注习惯的逐步养成。

(二)“关键技能”重在能力提升

编制说明指出,研究型课程所涉及的研究技能范围很广,学校应根据校情择其要点予以落实。这为研究型课程的校本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学校在制订目标序列和表现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以下方面及其规则。①学习经历:尝试体验→自主实践;②学习层次:简单了解→基本掌握;③学习架构:部分切入→完整系列;④学习内容:简略粗放→具体精细;⑤学习指导:逐项分步→环节提点。

如编制说明中“关键技能”部分的“调查”三级表现水平:一级是尝试参加问卷和访谈调查;二级是了解问卷的基本要素和使用要求,会使用提供的问卷在家校开展小范围调查;三级是了解访谈的基本要求,尝试使用提供的访谈提纲开展调查;尝试合作设计简单的问卷或者访谈提纲,并在家校和社区开展小范围调查。学生从尝试参加到独立使用、简单设计,从家校走向社区,从问卷到访谈,学习体验不断深入,学习经历不断丰富,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三)双向细目架构有序推进课程实施

规则意识、关键技能的目标序列和表现标准只是为培育学生科学素养打好了基础,要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从目标序列中选择符合项目特点的指标,重点实施,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现象。因此,学校制订课程项目与核心素养、规则意识和关键技能的双向细目表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明晰学校研究型课程的主体架构,还能保障教师在课堂落实科学素养培育时有据可依。

山阳小学和石化五小的研究型课程推荐项目与核心素养、规则意识以及关键技能双向细目表,每个项目有一个重点培育素养和一个关注培育素养,一个重点规则和一个关注规则,两项重点培养技能和两至四项兼顾培养技能,分别用“★”和“√”表示。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方便教师确立推荐项目或者自选项目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保证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中能够得到比较系统和均衡的能力培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四)过程评价跟进实现长效培育机制

教学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对翅膀。在研究型课程实施过程中,对研究问题、方案、实践和成果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更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反思、导向的功能,从而实现科学素养培育水平的动态提升,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如山阳小学五年级校本课程“做一辆自己的小车”项目,四个专题四份评价单,最后是四个专题汇总的项目评价单。专题评价单不仅紧紧围绕活动内容,突出学习目标,而且与活动学习单上的栏目一一对应,更加明确各专题的目标与任务,它们环环相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比较高的探究热情。此外,四张专题评价单的争星和其他争星又有所区别,它把各项指标的五颗星分解到具体的指标内容,明确标准,使得评价更加精确,区分度更高,从而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关键技能的习得也更具激励和推进作用。

(五)需要避免编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三种现象

1.忘记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能做了、做成了、做好了”学段进阶层次,脱离本学段目标,整体拔高要求。有时一字之别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文字表述需要在内在的结构序列依托的基础上斟酌字句。

2.忘记各项关键技能之间的区别,脱离具体的关键技能,滑向相关技能的要求。最常见的就是将另一相关技能的要求作为某一技能的高层次要求。

3.忘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知识、技能基础,脱离大多数学习者的实际,描述主观性太强。以表现优秀的学生为标杆,甚至从教师自身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导致水平标准描述要求过高,或模糊不清,难以成为学习者自觉主动追求的目标。

研究型课程作为三类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对培育学生科学素养有着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校本化实施又为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学校在制订研究型课程实施纲要和推进课程实施时需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和课程标准,更需要大胆的探索研究。

金山区教育学院小学研究型课程中心组编写

执笔:陆继军 陈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