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是“共赢”的内在要求
我校大课间活动校本课程结合我校“群育”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实现了“共赢”。当大课间活动和“五群教育”碰撞出绚丽夺目的火花时,我们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大课间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让每位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都得到充分锻炼,保证了运动量、运动强度,提高了锻炼的效果;让师生有了沟通的桥梁,多了增进师生情谊的机会,同时,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
我校从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出发,安排和落实大课间活动,既符合他们的心理、生理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他们的天性的释放,又培养了他们互助学习的能力,增强了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塑造坚毅的品格。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锻炼热情,增强了体质,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同时,活动中的“群育”,让孩子们懂得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了相互帮助与良性合理的竞争方法,明白了“为何爱他人”、“如何爱他人”的情感体验。
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都不是可以脱离群体的个体。“群育”的渗透,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氛围中逐渐成长,每一个运动项目,每一项运动比赛,都是一次锻炼与发展自身的机会,是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素质的实践。这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团队协作的意识,树立了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展现了阳光活力、快乐少年的精神面貌。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在“群育”的氛围中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快乐自信的阳光“五群娃”——这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共赢”。
学校大力推进阳光体育工作,不仅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寻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从学生角度来看:一方面,运动兴趣和锻炼热情提高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达标率明显提高,达到了“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形式多样的大课间团队活动中,为了完成共同目标,同学之间的交流多了,协作多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学生的班级归宿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从教师角度来看:体育教师除了能驾驭自己的课堂之外,还要指导活动课的老师、班主任老师掌握体育运动技能,这极大地促进了他们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工作是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加入到此项工作中,学校体育工作的力量日益强大。在大课间活动中,和学生们一起体验运动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老师与学生的心走得更近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更高了。
从家长角度来看:在参与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家长与教师交流时,话题也不再只是学习和分数,孩子的体育作业单、身体健康状况被更多地提及,让孩子的身心和谐地发展。
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一直致力于“群育”课题的研究。从2002年的“少先队群育的研究”,到2006年的“以少先队组织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从2010年的“依托地域优势资源建立校外德育实践基地的实践与研究”,到2013年的“群育”的实践研究,我们在不断地寻求“群育”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做孩子们喜欢的课程”,构筑“群育”大课堂。大课间活动校本课程就是孩子们喜欢的课程,这是学校整体发展的“共赢”。
我校的大课间活动校本课程在“共建”中不断创新,在“共享”中不断发展,并且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最终将在“共赢”中取得进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学校整体建设进一步完善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