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区域研究的“叶茂”
1.聚焦重点:为区域深入研究“寻找突破”
“融入‘学习基础素养’游戏化学习的行动研究”力求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游戏化学习的元素,引领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随着研究进程的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难免遇到瓶颈,需要各学科寻找各自研究方向中的“突破点”。在教研室统一部署下,基础型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寻找各自研究过程中的突破口,为达成研究目标群策群力,展开具有学科特点的深入研究。
语文学科侧重发掘游戏本身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切入口尝试探索游戏与儿童学习基础素养之间的联系。如“小指甲变了”一课中教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设计“跟着外婆包指甲”的游戏,在分三步“包指甲”的游戏过程中引领学生发展言语智能,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文本的神韵和风骨,在很好地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对学生自身认知和社会性交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英语学科注重单元及课时的语言知识、能力和文化情感目标综合考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发展自身素养。如“SuperAnimals”一课中,以Dora探险为故事线索,创设收集水滴浇灌魔法树的情境,在实物器乐、触屏工具等游戏工具的支持下手脑并用地进行“超能魔法师”的游戏,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数学学科关注情境与工具的有机融合,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充分开发现有资源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面积的估算”一课中设计和开发了有利于学生开展游戏化学习的配套资源,利用校园真实场景进行现场估测,在游戏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良好的量感,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在“好玩”的游戏化学习中巧妙地融入数学学科知识,激发学习动机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2.重视评价:为学习行为分析“提供依据”
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与不用游戏到底有什么差别?这样的问题始终是实践基地学校的教师较为关注的热点。游戏化学习的方式能否在兴趣调动、主动投入、角色代入、效率提高、目标达成甚至游戏设计等方面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表现呢?
在项目推进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献计献策,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观察并解析学生在游戏化学习中的学习过程。“金山区校本课程平台”的开发和使用为课堂观察提供了契机,使学生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交互行为、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指标的数据考量成为可能。
部分学科利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的机会,组织教师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结合项目研究内容,设计观察量表,对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某些行为特征进行观察,将观察所得统计数据即时上传平台,自动生成相关结果。学科教研员利用平台数据对比分析游戏化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协作、应答等方面的变化,从而解析学生内在的参与动机和积极的情绪等主动性品质的变化,解析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控的情况,寻找引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全身心投入、自身认知和认知神经功能的发展,以及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有效手段。
3.关注成长:为教师学习成长“创设平台”
项目组借助工作坊活动、区级展示、案例评选、跨区联动等途径,在各级层面上为教师的学习成长“创设平台”。工作坊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组织,让教师们通过亲身参与,在互动交流中了解游戏化学习中的情感的调动、参与的规则,与学习内容的关联,情境与工具的设计,增进研究者、学习者与促成者的专业交流和深度沟通。案例评选引导试点教师从素养培育角度重新审视自己课堂中的游戏化学习设计和实践;区级展示、跨区联动对项目的持续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使项目学校和教师对游戏化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