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至17世纪

1.远古至17世纪

远古时代是指距今约300万年至B.C.21世纪的世代。其间,在非洲和东亚地区产生了人类(考古学家们在非洲发现了距今300余万年的人类化石,在中国的重庆市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的巫山人化石)。人类最初直接利用天然物质(如采集植物和狩猎动物等),或从中提取所需要的物质(如从靛蓝等植物中提取染料等)。但是,这些物质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人类便发明了各种加工技术,把天然物质转变成具有多种性能的新物质。例如,人类发明各种化学加工技术制造并使用了火、陶器、酒、盐、漆器、沥青、涂料、染料、玻璃等物质。“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分开”(恩格斯语);制作陶器被誉为这个时代人类最早的四大发明之一(另三大发明分别是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磨制石器)。自此,人类由被动地顺应自然阶段进入到主动地改造自然的较高级阶段。

B.C.21世纪以后,人类先后进入到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其间,人类运用冶炼技术炼制的铜、铁制作武器、耕具、炊具、餐具、乐器、货币等。B.C.20—B.C.11世纪,中国人用酒曲发酵,发明了原始瓷器(青釉器)等器物。B.C.7—B.C.6世纪,腓尼基人用山羊脂和草木灰制成肥皂。B.C.5—B.C.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桐油漆、炼丹术、造纸术;叙利亚人发明了玻璃吹制技术。约7世纪,拜占庭人发明了“希腊烟火”。约8世纪,阿拉伯人查比尔发现了王水。11世纪,欧洲人发明了水力风箱,提取硝石,掌握了制备硝酸的方法。

为了总结与传承化学化工技术的经验,人们撰著了许多化学化工方面的著作。例如,B.C.5—B.C.4世纪,中国人撰著了《考工记》。77年,罗马人老普林尼(Pliny,the Elder 23—79)撰著了《自然史》。约1世纪,希腊人迪奥斯科里斯(Dioscorides,P.40—90)撰著了《药物学》。100—170年,中国东汉学者魏伯阳(约151—221)等撰著了《周易参同契》。约533年,中国北魏学者贾思勰(生卒不详)撰著了《齐民要术》。约9世纪,亚历山大人编纂了工匠手册《着色的配方》,波斯炼金家拉齐(Rāzī,Abū Bakr Muhammad ibn Zakarīyyā al- 864—924)撰著了《秘密中的秘密》。1044年,中国曾公亮(999—1078)和丁度撰著了《武经总要》。1260年,德国科学家大阿尔伯图斯(Albertus,Magnus Saint 约1200—1280)撰著了《炼金术》,中国宋末元初蒋祈撰著了《陶记》。1267年,英国学者罗吉尔·培根(Bacon,R.约1214—约1292)撰著了《大著作》等。这些著作对于推动当时化学化工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B.C.3世纪,中国人开始了炼丹活动并在其中发明了火药。8—12世纪,火药“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中国东汉魏伯阳在其《周易参同契》的炼丹术著作中对炼丹经验进行详细的记述。晋代炼丹家葛洪(284—364)在其《抱朴子》一书中对汉晋以来的炼丹术也做了详细记载和总结。炼丹—炼金家在炼丹和炼金的过程中,认识了硫、汞、铅等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认识了氮化镁、硼砂、苛性钠、草木灰、食盐等化合物的反应;发明了加热器、蒸馏瓶、坩埚等仪器;掌握了蒸发、过滤、蒸馏等实验操作技术。因此,炼丹—炼金术被认为是近代化学的前身或是原始化学。

B.C.1世纪,中国西汉人发明了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121)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使之趋于成熟,完成了一次书写材料的革命,也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化学工艺的革命。6世纪,北魏学者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专门记载了处理造纸原料楮皮和染黄纸的技术。7世纪初期,造纸术被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造纸术被西传入阿拉伯。10—11世纪,造纸术被传入埃及、摩洛哥等国。中国北宋时期,沈括(1031—1095)在其《梦溪笔谈》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石油”一词。

12世纪,欧洲人制造肥皂,分离出了无水酒精。1450年起,欧洲人开始从明矾石中制造结晶明矾。1477年,英国炼金家诺顿(Norton,T.)发明了同时进行60种以上操作的炼金熔炉。13世纪以后,中国人发明的火药、造纸术被传入印度以及欧洲。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和印刷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了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火药武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社会历史进程。英国哲学家培根(Bacon,F.1561—1626)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马克思(Marx,K.H.1818—1883)则指出,中国人的发明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恩格斯(Engels,F.V.1820—1895)认为火药的发明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英国汉学家麦都思(Medhurst,W.H.1796—1857)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15世纪和16世纪前期,威尼斯人生产出了水晶玻璃;16世纪,荷兰人德雷贝尔(Drebbel,C.)发明了硫酸制造方法,瑞士人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P.A.)提出了新医疗法;16世纪中期,欧洲兴起涂漆业;16世纪末期,中国明代李时珍(1518—1593)撰著了《本草纲目》,作者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化学反应和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化学方法,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驳斥了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老的无稽之谈,该书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17世纪,德国化学家格劳贝尔(Glauber,J.R.1604—1668)首次通过加热蒸馏明矾(或绿矾)和盐的混合物,制造出近乎纯净的盐酸。英国化学家波义耳(Boyle,R.1627—1691)发现了甲醇,建造了化学实验室;英国化学家雷文斯克罗夫特(Ravenscroft,G.)发明了燧石玻璃;英国化学家伊勒(Eele,M.)提取了沥青和焦油;中国明代学者宋应星(1587—约1666)撰著了《天工开物》,首次论述了锌和铜锌合金(黄铜),记述了冶金、分金、铅丹、铅白、银朱、煤炭、石灰、钒、炭黑、燃料、颜料、陶瓷、制曲、酿酒等化学过程和技术,记述了炉甘石还原成锌的火法炼锌技术,该书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