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
德国用乙炔水合法生产乙醛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Scheele,Carl Wilhelm 1742—1786)以乙醇、二氧化锰和硫酸反应首先制得乙醛。1881年,俄国化学家库切罗夫(Кукчеров,Михаил Лриговевич 1850—1911)将乙炔通入高价汞盐的硫酸溶液中也制得乙醛,为乙炔水合制乙醛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1916年,德国首次以乙炔为原料,在汞盐催化剂的作用下,在70~90℃的硫酸溶液中水合制得乙醛,其工艺过程主要包括乙炔水合制粗乙醛、粗乙醛精馏和催化剂回收三部分。它的特点是反应条件缓和、乙醛回收率高,但所用催化剂有毒,反应介质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性,环境污染严重。1940年,人们又发明了乙醇氧化法,该方法以空气为氧化剂,乙醇蒸气和空气经混合加热至460℃左右,自顶部进入装有银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进行氧化脱氢反应生成乙醛,此过程的主要副反应乙醛继续氧化为醋酸。1959年,人们又发明了乙烯直接氧化法(又称瓦克法),该法以氯化钯-氯化铜-盐酸-水组成的溶液为催化剂,使乙烯直接氧化为乙醛。该方法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均相配位催化剂实现工业化的方法,它一方面促进了乙醛的生产,另一方面对均相配位催化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班伯里[美]获得橡胶密炼机专利 生产橡胶的机器主要有开放式炼胶机和密闭式炼胶机(简称密炼机)。据统计,橡胶工业中的88%的胶料是由密炼机制造的。当前,世界上先进系列密炼机主要有两大系列:F系列和GK系列。F系列中先进的是同步转子密炼机;GK系列中先进的有GK-N(ZZ2转子密炼型)和GK-E(PES3、PES5转子密炼机)。1826年,开放式炼胶机被用于生产,其结构较简单,效率较低。1820—1876年,英国人汉考克(Hancock,Thomas)发明了单转子密炼机。1865年,美国纳撒尼尔-古德温(Nathaniel-Goodwin)公司发明了石英碾磨机。1875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巴登(Barden,James)和考鲁登(Crudden)发明了旋转搅拌机。1876—1910年,德国人芬伯格(Fergburger)、普夫莱德(Pfleiderer)和哈诺曼(Haramann)等人合作制造了多种类型的密炼机。1910—1915年,德国维尔纳·普弗莱德(Werner & Pfleiderer)公司的GK系列密炼机问世。1916年,美国工程师班伯里(Banbury,F.H.)发明了橡胶密炼机(即“班伯里密炼机”或F型密炼机)并获得了专利(专利名为“处理橡胶和其他高分子材料的机器”)。它由密炼室、两个相对回转的转子、上顶栓、下顶栓、测温系统、加热和冷却系统、排气系统、安全装置、排料装置和记录装置组成。橡胶在密炼室中受到转子之间及转子与室壁之间的剧烈机械作用而被降解。但是,由于当时液压技术落后,上顶栓仍然使用机动。1926—1930年,坎普特发明了三角形断面的密炼机。1943年,英国弗兰西斯-邵(Francis-Shao)公司发明了啮合型密炼机。以后,伴随着液压技术的发展,密炼机因其气压上顶栓逐渐被液压上顶栓取代而获得了发展。我国的密炼机生产在新中国成立前处于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大连橡塑机械厂仿照苏联密炼机技术生产出PC-2140/20L型密炼机。以后又仿照F系列密炼机生产出F80、F160、F270型密炼机。“班伯里密炼机”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密炼机,开创了密炼机领域的新纪元。

班伯里密炼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