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
孟山都公司[美]建成普里森(Prism)气体膜分离装置 1831年,米切尔(Mitchell,J.V.)首先提出了用膜实现气体分离的可能性。1866年,格雷厄姆(Graham,D.W.)提出了溶解-扩散机理。1950年,韦尔(Weller,S.)和施泰尔(Steier,W.A.)用乙基纤维素平板膜进行空气分离,得到氧浓度为32%~36%的富氧空气。1954年,布哈克尔(Buhaker,D.W.)和卡默迈尔(Kammermeyer,K.)发现硅橡胶膜对气体的渗透速率比乙基纤维素大。1965年,斯特思(Stern,S.A.)等采用二级膜分离方法从天然气中浓缩氦气。同年,美国杜邦(DuPont)公司首创了中空纤维膜及其分离装置,并申请了从混合气体中分离氢气和氦气的专利。1979年,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研制出了普里森(Prism)气体膜分离装置。该装置采用聚砜-硅橡胶复合膜,以聚砜非对称膜中空纤维作为底膜,在其中空纤维外表面真空涂覆一层致密的硅橡胶膜。聚砜底膜起分离作用,底膜的皮层厚度仅为0.2μm左右,远比均质膜薄,因此,其渗透速率大大提高;硅橡胶涂层起到修补底膜皮层上孔缺陷的作用,以保证气体分离膜的高选择性。普里森气体膜分离装置自1980年商业化应用以来,至今已有上百套装置在运行,用于合成氨释放气和石油炼厂气中氢的回收,有效节能。
中国石油学会成立 1979年4月,中国石油学会(Chinese Petroleum Society,简称CPS)在北京成立。该学会是由中国石油、石化、海洋石油广大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石油、石化、海洋石油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推动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普及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科学技术知识;出版学术期刊;开展对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发展战略及经济建设重大决策的咨询服务。1980年,学会编辑出版了《石油学报》等学术期刊和论文集。1986年,学会下设石油地质、石油物探、石油测井、石油工程、石油炼制、石油贮运、石油腐蚀与防护、石油经济、石油物资管理工程及天然气等10个专业委员会。此外,还有科普工作委员会、国际交流委员会、《石油学报》编辑委员会以及文献资料部。学会每年召开全国性石油学术会议,与国外有关学术组织联合召开国际学术会议。1983年至今,学会先后在我国举办了7次国际石油工程会议及国际石油工程展览会。此外,学会还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以及全国性的青少年石油夏令营。1979年9月,学会参加了世界石油会议组织,在第十届世界石油会议上当选为大会的常务理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