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世纪

4世纪

床架式抄纸帘出现 在床架式抄纸帘发明以前,使用的是固定式的浇造工具,即往带方框的布帘或席帘上均匀地浇泼纸浆而成纸。纸张不能马上揭下,须晒干后才能揭下,费事费工很不方便。大约在东晋中期(360—390),由帘床、竹帘和捏尺三部分组成的床架式抄纸帘被发明出来。这三部分可以自由组合和分离,操作起来极为方便,故又称为“活动抄纸帘”。大体操作方法是:每次抄捞纸浆后,将床架和帘子斜置浆槽上,取下捏尺,用手捏住竹帘,然后提起竹帘,纸面朝下,使湿纸脱离竹帘覆于抄案上。床架式抄纸帘克服了固定式浇造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功效,直至今天,民间手工造纸所用纸帘仍是此种构造。

中国利用鸟羽进行纺织 东晋谢万和谢安晋见简文帝时,曾着白纶巾、鹄氅,此鹄氅即是燕羽织物。这就说明早在4世纪,中国已经利用燕羽等鸟羽进行纺织。之后到明清,中国历代都有利用鸟羽进行纺织的文献记载或实物证据。

加工染色纸出现 最早的加工染色纸出现在东晋时期(317—420年),是一种用黄檗染色的纸,名潢纸,又称黄纸、染黄纸、黄麻纸,相传是葛洪(284—363)所创。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晋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炼丹术家。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色年久色暗也。”又记其制法云:“黄檗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淀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缝,缝熨而潢之。不尔,入则零落矣。”黄檗亦称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树皮厚,皮中有生物碱,可作染料或杀虫防蛀剂。加入纸中能延长纸张的寿命,同时还有一种清香气味。在古代,潢纸不仅为士人写字著书所用,也为官府用以书写文书。民间宗教用纸也多用潢纸,尤其佛经、道经写本用纸,不少都经染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