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

1970年

孟山都公司[美]建成甲醇羰基化制醋酸装置 8世纪时,波斯炼金术士哈扬(Jāber Ibn.Hayyān,Abu Mūsā)用蒸馏法制取醋酸。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过干馏金属醋酸盐制备冰醋酸。1823年,德国人将醋菌属的细菌接种于稀释后的酒精溶液,并将其滴入一个塞满木屑或木炭的塔中,从其下方吹入空气,通过细菌发酵制取醋酸。1847年,德国科学家科尔贝(Kolbe,Adolph Wilhelm Mermann 1818—1884)第一次通过无机原料合成了醋酸。1910年,人们通过氢氧化钙处理煤焦油,然后将形成的乙酸钙用硫酸酸化制取冰醋酸。1925年,英国塞拉尼斯公司的德雷弗斯(Drefyus,Henry)开发出第一个甲基羰基化制乙酸的试点装置。1949年,赫罗马特卡(Hromatka,O.)和埃布纳(Ebner,Heinrich)提出通过液态的细菌培养基制备含乙酸15%的醋酸。1960年,联邦德国巴登苯胺纯缄公司开发成功甲醇在高压(20MPa)下经羰基化制醋酸的方法。1963年,德国巴斯夫化学公司用钴作催化剂,通过甲基羰基化合成醋酸。197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以铑络合物为催化剂(以碘化物作助催化剂)催化甲醇羰基化制醋酸。同年,该公司建成了年产13.5万吨醋酸的甲醇低压羰基化工业装置。1980年,美国塞拉尼斯公司通过加入碘化锂,提高铑催化剂的稳定性,提高了甲醇羰基化制醋酸的效率。1996年,英国石油公司采用基于铱的新催化剂体系,并使用铼、钌、锇等多种新的助催化剂催化甲醇羰基化生产醋酸。

塞拉尼斯公司[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BT)是由1,4-丁二醇与对苯二甲酸或者对苯二甲酸酯缩合而成,并经由混炼程序制成的半透明或不透明、结晶型热塑性聚酯树脂。工业上生产PBT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酯交换缩聚法,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乙二醇或1,4-丁二醇在以锌、钴、锰的醋酸盐为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酯交换反应,生成的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或双羟丁酯在前缩聚釜及后缩聚釜中进行缩聚反应,并加入少量稳定剂以提高熔体的热稳定性制得PBT。第二种是直接酯化缩聚法,用高纯度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或1,4-丁二醇直接酯化生成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或丁酯,然后进行缩聚反应制得PBT。第三种是环氧乙烷法,用环氧乙烷与对苯二甲酸反应生成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再进行缩聚反应制得PBT。1967年,美国塞拉尼斯公司开始研制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1970年,实现工业化生产。1982年,世界上已有近10个国家20多家公司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1984年,世界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产能为12万吨/年,已跃居为五大主要工程塑料之一。

聚合反应工程学科成立 聚合反应工程学科是以工业聚合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聚合动力学和传递理论为基础,研究聚合反应器的设计、操作和优化诸问题的一门新的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分支学科。1944年和1947年,科学家登比(Denbigh,K.G.)发表了关于连续搅拌反应器中稳态自由基聚合的两篇经典文章。20世纪60年代初,高分子聚合物产品获得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凝胶渗透色谱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化学反应工程理论,这些为聚合反应工程研究提供了工具和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1970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化学反应工程讨论会上,把聚合反应动力学和聚合反应器的设计列为一个独立的专题进行讨论。1977年,科学家雷伊(Ray,W.H.)和劳伦茨(Laurencc,R.L.)在《化学反应器理论》一书中,撰写了题为《聚合反应工程》一章,概括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聚合反应工程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这一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1983年,科学家比森贝格尔(Biesenberger,J.A.)和塞巴斯蒂安(Sebastian,D.M.)出版了《聚合工程原理》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聚合反应工程领域的基础,这标志着聚合反应工程学科正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