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

15世纪

诺顿[英]发明炼金熔炉 1477年,英国炼金家诺顿(Norton,Thomas)发明了同时进行60种以上操作的炼金熔炉,但他并没有给出熔炉的细节构造。1646年,德国化学家格劳贝尔(Glauber,J.R.1604—1668)在熔炉中加强通风的烟囱。约50年后,法国炼金术士扎加利或扎卡里(Denis Zachaire or Zacaire),建造了用来蒸馏、升华、煅烧、溶解和熔化的小熔炉,如焙烧炉、升华炉、蒸馏炉、熔合炉、溶解炉和凝固炉等。其中,焙烧炉是方形的,被煅烧的物质用由硬质黏土制成的盘子盛到炉内,这种黏土可用来制造坩埚,然后便用猛火煅烧;升华炉和蒸馏炉结构相同而所需热量不同;熔化炉使用陶制坩埚,被用来熔化金属;溶解炉由一个架在火上的水锅以及一个用铁钳或其他装置固定住的圆锥形细颈玻璃瓶构成,瓶子很大,而且是圆底的;凝固炉或浸煮炉的里面放一充满细灰的深锅。炼金熔炉的使用提高了人们发现和处理新物质的能力,也使各项试验趋于精密化和定量化。

img

诺顿的实验室(局部)

威尼斯人制造水晶玻璃 水晶玻璃又称人造水晶。它由硅和氧化铅煮溶而成。美国把威尼斯的钠钙水晶、波希米亚(Bohemia)的钾钙水晶和钾钠钙水晶和铅水晶都看成是水晶玻璃。欧洲共同体把铅水晶玻璃分为全铅水晶(含铅大于30%)、铅水晶(含铅大于24%)和水晶(含18%的铅),中国则把水晶玻璃分为高铅水晶玻璃(铅≥30%)和中铅水晶玻璃(铅≥24%)。公元初期,波希米亚人从意大利人那里学习玻璃工艺,制成玻璃。13世纪,威尼斯人采用含杂质较少的石英岩和拉万特(Lavant)河的含钠的草木灰,制成透明的玻璃。13世纪以后,波希米亚人使用石英砂和含有碳酸钾的森林木材灰制成水晶玻璃。此后,该技术被传到欧洲多个国家。15世纪,威尼斯人又采用提契诺(Ticino)河下游纯粹的石英砂和草木灰沸水溶液中再结晶的纯碱,得到了一种透明度更高的类似水晶的玻璃。它是一种钠钙水晶玻璃。1612年,意大利化学家内里(Neri,Antonio)出版了玻璃制作教科书——《玻璃的技术》,介绍了制造含铅玻璃的工艺流程,揭示了威尼斯玻璃的奥秘,从而使玻璃制造方法逐渐得到了传播。受其启发,1673年,英国人雷文斯克罗夫特(Ravenscroft,G.)发明了燧石玻璃。到17世纪末期,波希米亚开始成为玻璃制造业的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