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544年

533—544年

贾思勰[中]撰《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时人,益都(今山东省寿光)人,生活于北魏末期和东魏(6世纪),曾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其所著《齐民要术》成书于533—544年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综合性农学著作。全书正文10卷,92篇,共11万多字,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几个方面,其中有关纺织的内容以纺织原料,特别是蚕桑生产技术为主。在卷五中专列“种桑柘第四十五(养蚕附)”,讲到桑柘的种植技术和桑的品种,第一次提到了荆桑、地桑、黑鲁桑和黄鲁桑之分。书中还记载了关于蚕种的选择,首次提出从化性和眠性上分类,指出:“今世有三卧一生蚕,四卧再生蚕。”并引证《俞益期笺》的“日南蚕八熟……”和《永嘉记》的“永嘉有八辈蚕”的记载,保存了中国古代南方和东南炎热地区利用冷水低温控制蚕卵孵化时间,从而达到按季节分批饲养8次蚕的科学记录。卷二种麻第八和麻子第九,分别记述了种植枲和苴的技术。卷十中“木棉”条,引述了关于木棉树即灌木状棉花的记载。

中国出现红花饼制作方法的记载 植物染料红花中含有黄色素和红色素,其中只有红色素具有染色价值。红色素在红花中是以红花甙的形态存在的。近代染色学中提取红花素的方法是利用红色素和黄色素皆溶于碱性溶液,红色素不溶于酸性溶液,黄色素溶于酸性溶液的特性,先用碱性溶液将两种色素从红花里浸出,再加酸中和,使只带有荧光的红花素析出。我国自汉以来的各个时期,一直就是利用红花的这种特性来提纯和染红的。《齐民要术》卷五“种红花蓝花栀子”条曾对当时民间炮制红花染料的工艺做过详细描述,云:“摘取即碓捣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更捣,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绞去汁,即收取染红勿弃也。绞讫,著瓮器中,以布盖上,鸡鸣更捣令均于席上,摊而曝干,胜作饼。作饼者,不得干,令花浥郁也。”发酵的粟饭浆呈酸性,以其淘洗并绞去黄汁的红花渣滓,便是基本除去黄色素的红花染料。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作饼”,表明红花饼的制作技术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

中国出现造靛技术的记载 中国制造靛蓝的技术,起始于何时,不见记载,但从秦汉时期人工大规模种植蓝草的情况推测,估计不会晚于这个时期。待至三国时期以后,已基本成熟。北魏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卷五“种蓝”条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用蓝草制靛的方法,云:“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升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靛成矣。”其工艺原理是:放入水中的蓝草茎叶,经一定时间会发酵水解出蓝酐,加石灰后游离出吲羟,然后又经空气氧化,双分子缩合成靛蓝。蓝草发酵时还会产生酸及二氧化碳气体。加入的石灰有三个作用:一是破坏植物细胞加速吲羟游离外;二是用以中和发酵时所产生的酸质;三是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产生的碳酸钙,能吸附悬浮性的靛质,加速沉淀速度。另需要说明的是:蓝靛是不溶于水、弱酸和弱碱的,欲用它制成染液上染纤维,须将其还原成溶于碱性水的靛白。纤维在靛白染液浸泡后,靛白着附在纤维上,经空气氧化,靛白复又氧化成蓝靛,并与纤维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染蓝之目的。《齐民要术》中没有谈到蓝靛还原成靛白染色的方法,同时期的其他文献也没有记载,但这一过程是利用蓝靛染色必不可少的。既然当时能够制造蓝靛,肯定应具备蓝靛还原成靛白的技术,这是不容置疑的。

中国发明的“出水干”缫丝技术始见记载 “出水干”是提升缫丝品质的做法,就是以炭火烘干出水的生丝,让缫出的丝能快速干燥,这样一方面绕在丝架上成绞后,丝缕不会黏在一起,另一方面提升了丝的质量,丝的光泽更好。火烘的炭火要选用干燥不会生烟的木柴,才不会影响丝的光泽。用盆盛四五两的炭火,放在距离丝架即称为“大关车”五寸远的地方,丝架转动生风,同时烘干丝缕并卷绕在架上。这是明代缫丝技术上的新突破,与之相并称的还有“出口干”技术,即让蚕吐出的丝液立即干燥固化,这样可以保证蚕丝的强度与耐水洗性。这两项技术的原理基本相近,都使用火盆以适量的火加速烘干蚕丝,以提升蚕丝的品质。这类相关的操作方法在《齐民要术》中早有记载,到明代已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总结出丝美之法的六字诀:“出口干,出水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