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

1905年

伯克兰德[挪]和艾德[挪]用电弧法生产硝酸 1859年,法国科学家勒菲布尔(Lefêbvre),最早提出用电火花使氮气氧化并获得了专利。1901年,两位英国科学家布拉德利(Bradley)和洛夫焦(Lovejoy)设计了专门的电弧设备并尝试生产硝酸,但因生产效率低下、产物含杂质较多而停产。1904年,挪威人伯克兰德(Birkeland,Kristian 1867—1917)和艾德(Eyde,Samuel 1866—1940)设计了大型电弧炉,用通有冷却水的铜管做电极,在生成的电弧上加上一个强磁场,电弧变成一个振荡的圆盘形状,火焰面积因此增大,温度可达3300℃。1905年,该设备实现大规模生产。1906年,挪威与德国巴斯夫公司联合在诺托登建成用舍恩赫尔(Schönherr)电弧炉生产硝酸的工厂。不久,巴斯夫公司因哈伯的研究进展而退出,挪威工厂则继续用电弧法生产硝酸,其产量逐年增加。电弧直接氧化氨法的工业化是人类固氮方法的一大进步。

img

圆盘状电弧

米尔斯[美]发明醋酸纤维 醋酸纤维是指以醋酸为溶剂,以醋酐为乙酰化剂,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酯化得到的一种热塑性树脂。1865年,法国化学家舒岑贝格(Schutzenberger,Paul 1829—1897)将纤维素在无水醋酸中密闭加热产生醋酸纤维素。1894年,克罗斯(Croos,C.F.)和比万(Bevon,E.J.)发现在氯化锌参与下,通过乙酰化可产生三醋酸纤维素。但是,三醋酸纤维素只能溶于三氯甲烷等一些有毒且价格昂贵的溶剂中,不适合工业生产。1905年,美国化学家米尔斯(Miles,G.W.)将这种三醋酸纤维素进行局部水解,产生二醋酸纤维素,可以溶于无毒且廉价的丙酮中,使工业生产成为可能。1910年,瑞士人德雷费斯·卡米尔(Camille,Dreyfus 1897—?)和亨利(Henry,Dreyfus 1882—1944)研制出不易燃的硝酸纤维素薄膜,他们在巴塞尔设厂生产这种薄膜,这是醋酸纤维素制品的首次工业生产。此后,这种纤维素还用于制作飞机机翼防雨布、电影胶片、香烟过滤嘴等,而作为织物材料的醋酸纤维则逐渐成为仅次于黏胶纤维的第二大品种。

康索蒂姆斯公司[德]用乙炔制取三氯乙烯 1905年,德国康素蒂姆斯(Hense Demose)公司建厂实现由乙炔制三氯乙烯的工业化生产,并由其制成一系列氯化烃。该法以电石发生的乙炔和氯气为原料、四氯化碳为稀释剂、三氯化铁为催化剂液相合成1,1,2,2-四氯乙烷,再加入石灰乳脱氯化氢,得到粗三氯乙烯,经粗馏、精馏,即得产品。因乙炔价高,大多转用乙烯法。乙烯法包括乙烯直接氯化法和乙烯氧化氯化法。前者的主要过程包括:乙烯经直接氯化得四氯乙烷和五氯乙烷的混合物,通过对其进行气相裂解制取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后者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乙烯、氧气(或空气)、氯气为原料,经催化、氯化、氧化得三氯乙烯产品,同时还可制得四氯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