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
李润田[中]建立首家香料公司 香精是由人工合成的模仿水果和天然香料气味的浓缩芳香油,它是一种人造香料。香料是配制香精的原料,分为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和单离香料。1834年,人工合成了最早的香料——硝基苯。之后,又人工合成了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酸。1868年,人工合成了干草的香气成分——香豆素。1874年,德国人哈尔曼(Harman,M.)和泰曼(Taiman,G.)合成了最早的香精——香兰素。1893年,人工合成了紫罗兰的香气成分——紫罗兰酮。1920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李润田(1894—1954)先后任职于隆兴洋行、慎余洋行。1929年,李润田脱离慎余洋行,以鉴臣洋行香料部的名义,独自经营“鹰牌”香料。“鹰牌”香料早期是将奇华顿香料改装发售,后来逐步进入以香精配置香精的简单加工,最后过渡到全部用进口香料加工自配香精的调香工艺,力求适合国人爱好。产品经过不断改进,形成“鹰牌”香精的质量标准,逐步摆脱对国外香精的依赖。1932年,李润田买下鉴臣洋行的牌号。1943年,他将公司改组为鉴臣香精原料股份有限公司。1949年,国内香料供应困难,李润田无偿提供香料,支援国内香料生产。他为填补国内香料、香精工业空白做出了贡献,堪称香料工业先驱。
吴蕴初[中]创办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 1928年,中国近代实业家吴蕴初(1891—1953)在上海创设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从事分析化验与科学实验等研究工作。他自任董事长,并聘请电化学专家潘履洁为所长。该所经费由吴蕴初与天厨味精厂分担,后由天原电化厂和天厨味精厂分担。成立后,该研究所成立了三个研究中心:防腐蚀研究中心、芳香油研究中心和饮料食品研究中心。该研究所主要从事防腐剂、芳香油、饮食品等方面的研究。另外,该研究所还承担过服务于社会的原料和成品的分析、工业疑难问题的解答等工作。该研究所在研究维生素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其研究成果多发表在《化学工业》杂志上。1929年,中华化学工业会因北方政局动荡而被迫中断活动。吴蕴初欢迎该会南迁,并将该研究所与中华化学工业会合址办公,协助中华化学工业会迅速恢复了学会活动。1937年,吴蕴初捐赠了自己的房产作为中华化学工业会会所。吴蕴初及其所创建的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早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吴蕴初[中]创办天原电化厂 1921年,中国发明家吴蕴初(1891—1953)生产自己发明的味精,并将其产品命名为“天厨味精”。1923年8月,他成立了天厨味精公司。1929年10月,在上海成立了为生产“天厨味精”提供原料的企业——天原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自任总经理并于1930年11月10日正式投产。起初,该厂主要生产盐酸、烧碱、漂白粉等产品(产品采用“太极”商标)。后来,他积极引进国外技术,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至1937年,天原电化厂的烧碱日产量已达10吨,资产逾百万元,成为我国实力雄厚的少数厂家之一。1940年,该厂迁往重庆并改名为重庆天原电化厂。1943年,又建立宜宾天原电化厂。1946年,在上海恢复了天原电化厂的生产。1952年,该厂又与吴蕴初创办的天利淡气制品厂合并称天原天利厂。1956年,被分建为天原化工厂和上海化工研究院。同年,天原化工厂更名为上海天原化工厂,以区别于重庆、宜宾天原化工厂。1957年,该厂与化工部设计院协作试制成功了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后者在中国氯碱工业中被推广应用。1973年,该厂试制成功大型工业化金属阳极电解槽,还与上海化工研究院、锦西化工机械厂协作试制成功了国内首创的氯气离心压缩机。20世纪80年代,该厂年产烧碱100kt以上。此外,还有盐酸、漂粉精、聚氯乙烯等20余种无机和有机产品。天原电化厂是中国第一个氯碱厂,它的创办开创了中国电化工业之新纪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化工体系,提升了中国化学工业竞争力。

吴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