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

1914年

柏吉斯[德]发明人造石油技术 石油是重要的能源,但是,地球上的石油含量毕竟有限。科学家们预测,到21世纪末,天然石油将被开采殆尽。因此,人们试图通过人造石油代替天然石油。1869年,法国化学家贝特洛(Berthelot,Pierre-Engène Marcellin 1827—1907)用碘化氢在270℃加热下,将煤转化成烃类油和沥青状物质。他是第一个合成自然界所不存在的有机物的人。1914年,德国化学家柏吉斯(Bergius,Friedrich 1884—1949)将150千克煤粉与5千克氢气在400℃、200atm下加热,获得85%的人造石油。同年,他获得煤的氢化专利。1922年,他建成了“柏吉斯法”试制装置。其具体方法是:先将煤和溶剂(重质油)制成浆液,注入反应器内进行高压加氢,产物有气体、液化油、残煤及灰分。以烟煤做原料可得到44%~55%的液化油。其中230℃以下的馏分占原料煤量的15%~22%,产生的中级油还可以进一步汽化后,再将它与氢反应生成汽油。后来,德国化学家皮尔(Pier,Mattlias 1882—1965)用钼催化剂等活性较高的催化剂,提高了反应速度和转化率。1926年,德国法本公司将此方法用于工业化生产,并相继在洛伊纳、鲁尔区等12个地区建厂。现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造石油工业在南非地区。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辽宁抚顺和广东茂名地区建成人造石油生产基地。以油页岩为原料经低温干馏得到页岩油,再经加工得到轻质燃料油。1931年,柏吉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img

柏吉斯

拉西[德]发明陶瓷环填料 填料在化学工程中是指装于填充塔内的惰性固体物料,其作用是增大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使其相互强烈混合。填料在化工产品中又被称为填充剂,它是指用以改善加工性能、制品力学性能并(或)降低成本的固体物料。填料可分为拉西环、鲍尔环、阶梯环、弧鞍填料、矩鞍填料、金属环矩鞍填料、球形填料等。1914年,德国人拉西(Raschig,F.)首先采用(Raschig ring)。这是首个标准填料品种,此后随高度与直径相等的陶瓷环填料,称为“拉西环”着材料科学和机械加工的进步,不断出现新的填料品种。拉西环的发明推动了填充塔的发展。由于拉西环填料的气液分布较差,传质效率低,阻力大,通量小,工业上已较少使用。20世纪40年代,德国巴斯夫(BASF)公司在拉西环基础上,经改进开发出了“鲍尔环”。它采用金属薄板冲扎制成,在环壁上开出了两排带有内伸舌叶的窗孔,每排窗有五个舌叶弯入环内,指向环心,在中心处几乎相搭,上下两层窗孔的位置相互错开,一般开孔的面积约为总面积的35%。之后,人们又对鲍尔环进行了改进,研制出了“阶梯环”。阶梯环高度比鲍尔环减少了一半并在一端增加了一个锥形翻边,从而减少了气体通过床层的阻力,增大了通量和填料强度,提高了传质效率。上述诸多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填料塔的发展。

img

填充塔

范旭东[中]创立久大精盐公司 盐虽然存在于海洋中,但它却来自陆地的岩石和土壤。河水在流动中经过土壤和岩层使其分解为各种盐类物质,并被带进海洋,海水经过不断蒸发,蓄积了大量盐(90%是氯化钠,另有氯化镁、硫酸镁、钾、碘等)。据科学家估算,每年经过江河流到海洋中的盐高达19亿吨。盐分单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合盐(复盐和络盐)。制盐方法主要有:炒盐、炙盐(炒盐水)、浸盐水、蒸盐水、煮盐水、洗盐水等。用这些方法制得的盐多为粗盐,纯度低且含有较多有毒物质。西方发达国家规定,氯化钠不足50%的盐不能用作食料,而当时中国食盐中的氯化钠却不足50%。故此,西方人讥笑中国是“食土民族”。当时,中国的精盐市场长期被英商和日商垄断。为打破这种垄断,1913年,中国化工专家范旭东(1883—1945)赴欧洲考察盐政。1914年7月,呈报北洋政府财政部盐务署批准立案,在塘沽筹建久大精盐公司。1914年11月29日,召开筹备会,募集了5万元筹建基金。1915年,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实际筹集资金41100元),同年10月30日,工厂竣工,开始生产精盐。1916年,取得盐政部门批准,在天津设店行销。久大盐厂生产精盐的过程是:将粗盐熔化、澄清,再用平底锅熬制而成。该企业研制精盐纯度达到90%以上,品种主要有粒盐、粉盐和砖盐等,其质量远高于粗盐。经过十年奋斗,总资产增至250万元,规模发展到年产62500吨。久大精盐公司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私营盐业企业,也是首次使用科学方法生产精盐的企业,它不仅推动了盐业的发展,也为后续制碱工业的起步提供了优质原料。范旭东不仅首创精盐制造业,而且还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制碱公司,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制碱业的发展。范旭东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里姆[德]首次发现第一个专用有机农药 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危害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制品。它分为无机农药、有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人类制造和使用农药具有悠久历史。中国先秦时期的《诗经》中有熏蒸杀鼠的记述;《周礼》中记载使用杀虫药物及其方法;《山海经》中记载礜石(含砷矿石)能毒鼠;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记述用艾蒿防虫的方法;明代的《本草纲目》中记述用砒石能防治农业害虫。1814年,人们发现石硫合剂(由生石灰和硫黄加水熬制而成)具有杀菌作用。1867年,人们发现巴黎绿(含杂质的亚砷酸铜)具有杀虫作用。1882年,法国科学家米亚尔代(Millardet,Pierre-Marie-Alexis 1838—1902)发现用硫酸铜和石灰配制的农药能够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1892年,美国人用砷酸铅治虫;1912年,以砷酸钙代替砷酸铅。1914年,德国科学家里姆(Riehm,I.)发现治疗小麦黑穗病的第一个专用有机农药——邻氯酚汞盐。次年,德国拜耳公司投产生产该药,这是专用有机农药发展的开端。1931—1934年,美国人蒂斯代尔(Tisdale,W.H.)等人发现二甲基二硫代氨甲酸盐类具有杀菌作用,并开发出了有机硫杀菌剂,这标志着农药的研制已进入专业化、系统化阶段。1938年,瑞士人米勒(Müller,P.H.)发现第一个有机杀虫剂——DDT,并于1942年开始生产。米勒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2—1943年,美国人齐默尔曼(Zimmerman,P.W.)、希契科克(Hitchcock,A.E.)和英国人坦普尔曼(Templeman,W.G.)、斯莱德(Selected,R.E.)、塞克斯顿(Sexton,W.A.)以及法国人迪皮尔(Depere,A.)发现了“六六六”等多种除草剂,并分别在美国和英国投产。1944年,德国法本公司的施拉德尔(Schrader,G.)等合成了具有杀虫效果的对硫磷和甲基对硫磷,1946年,对硫磷首先在美国氰氨公司投产。1957年,中国开发出了敌百虫生产工艺,并于1985年投产。1961年,日本开发出了第一个农用抗生素——杀稻瘟素-S。

乌尔曼[德]主编《乌尔曼工业化学大全》 1914年,德国科学家乌尔曼(Ullmann,Fritz)主编了《乌尔曼工业化学大全》(Ullmanns Encyklopädie der technischen Chemie)。该书涉及化学工业及化工类型工业各个部门和有关领域,主要论述各类化学产品的性质、制法、应用和其他有关知识。第1版共12卷,1914—1922年出版;第2版共11卷,1928—1932年出版;第3版共21卷,1951—1970年出版。第1~3版各书中,所有条目都按照德文字母顺序排列。第4版共25卷,1972—1984年出版。其中,第1卷为化学工程和化学反应工程总论,第2卷为单元操作,第3卷为单元操作续编和反应器技术,第4卷为过程开发及化工厂设计,第5卷为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第6卷为环境保护和安全技术,第7~24卷仍按字母顺序排列,第25卷是全书索引,德文和英文并列。第5版共36卷,全部改用英文编写,第1卷于1984年问世。该书由德国沃尔夫冈捷哈兹(Wllfgang Gerhartz)公司出版,是德国出版的一套工业化学百科全书,是同类型辞书中的第一部著作。鉴于该书的权威性,除第一、第二版外,德文不同版本在不同时期在我国均予影印发行,是国内化工界公认的案头必备的大型参考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