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
索康尼真空油公司和太阳石油公司[美]采用催化裂化技术炼制石油 催化裂化是在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重质油发生裂化反应,转变为裂化气、汽油和柴油等的过程。催化裂化技术是法国化学家胡德利(Houdry,E.J.)发明的。1936年,美国索康尼真空油公司和太阳石油公司合作,采用催化裂化技术实现了石油的工业化生产。当时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反应和催化剂再生交替进行。由于高压缩比的汽油发动机需要较高辛烷值汽油,因此,催化裂化向移动床(反应和催化剂再生在移动床反应器中进行)和流化床(反应和催化剂再生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两个方向发展。移动床催化裂化(使用小球硅酸铝催化剂)因设备复杂逐渐被淘汰;流化床催化裂化(使用微球硅酸铝催化剂)设备较简单、处理能力大、较易操作,得到较大发展。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子筛催化剂(采用硅溶胶或铝溶胶等黏结剂,把分子筛、高岭土粘接在一起,制成高密度、高强度的新一代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所用分子筛除稀土-y型分子筛以外,还有超稳氢-y型分子筛等),因其活性高,裂化反应改在一个管式反应器(提升管反应器)中进行,而被称为提升管催化裂化。中国于1958年在兰州建成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在抚顺建成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1974年,在玉门建成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到1984年,中国已建成39套催化裂化装置。催化裂化技术的使用,为石油化工提供了更多低分子烯烃原料,是人类生产石油的一大进步。
鲁奇公司[德]建成鲁奇煤气化炉 煤气化炉是将煤作为气化燃料生成可燃气体的炉子,或是燃烧煤气的炉子。典型的工业化煤气化炉型有:UGI炉(常压固定床炉)、温克勒炉(沸腾床炉)、K-T炉(气流床炉)和鲁奇炉等。1936年,德国鲁奇煤和石油技术公司开发出加压移动床煤气化设备——鲁奇煤气化炉。该炉为立式圆筒形结构,炉体由耐热钢板制成,有水夹套副产蒸汽。该炉的特点是:煤在炉中缓慢下降,并和汽化剂(蒸汽和氧气)逆流接触,煤在炉中停留时间1~3h,压力2.0~3.0MPa。煤层最高温度点必须控制在煤的灰熔点(是固体燃料中的灰分达到一定温度以后,发生变形、软化和熔融时的温度)以下。煤的灰熔点的高低决定了汽化剂中水与氧气比例的大小。高温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蒸汽,进入气化区进行吸热气化反应,再进入干馏区,最后通过干燥区出炉。粗煤气出炉温度一般在250~500℃。该炉的工艺过程是:煤自上而下移动,先后经历干燥、干馏、气化、部分氧化和燃烧等区域,最后变成灰渣由转动炉栅排入灰斗,再减至常压排出;汽化剂则由下而上通过煤床,在部分氧化和燃烧区与该区的煤层反应放热,达到最高温度点并将热量提供给气化、干馏和干燥区域使用;粗煤气最后从炉顶引出炉外。鲁奇煤气化炉气化强度高,后来被不断改进和广泛采用。

高级脂肪酸工业化装置
亨克尔公司[德]建成第一个高级脂肪酸工业化装置 高级脂肪酸是指C6~C26的一元羧酸。天然脂肪酸主要以酯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油脂中且数量很少。早期的高级脂肪酸主要通过加碱皂化、酸化或者水解的方法,从动植物油脂中提取。随着现代石油化工的发展,高级脂肪酸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生产。主要方法有:石蜡氧化法、伯醇碱氧化法(由烯烃通过羰基合成法和齐格勒法制得的伯醇经碱熔融生成钠盐,再经酸化制得脂肪酸)等。1936年,德国亨克尔(Heinkel)公司建立第一个高级脂肪酸工业化装置。该装置使用石蜡氧化法合成高级脂肪酸。该法以沸程(蒸馏时冷凝管开始滴下第一滴液体时的温度为初馏温度;蒸馏接近完毕时的温度为末馏温度,两个温度之差为沸程)350~420℃的直链正构烷烃(石蜡)为原料,在高锰酸钾或二氧化锰-钾-钠催化剂的作用下,石蜡与空气在反应塔内接触。首先在120~160℃、0.14~0.63MPa的条件下引发1~2h,温度控制在105~120℃,反应时间为12~20h,收率为75%~85%,产物在洗涤塔内水洗除去C1~C4酸,分离催化剂后加碱皂化,再在380℃、0.6~1.3MPa的条件下分离不皂化物,最后用硫酸酸化,通过精制分离出各种等级的脂肪酸。每吨酸消耗石蜡约为1.75~1.85吨。反应可在多组串联的氧化塔或其他形式反应器中连续进行。在美国和日本,仍以天然油脂为主要原料,同时还采用以烯烃为原料的生产路线;中国、苏联及东欧各国主要以石蜡为原料生产。
苯胺公司[美]用苯和煤油制成洗涤剂 洗涤剂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洗涤剂产品可分为肥皂、合成洗衣粉、液体洗涤剂、固体洗涤剂等。洗涤剂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类型,如“潘汁”(淘米水)、“灰水”(草木灰水)、栏木灰、皂角(也叫皂荚,是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果实)、“澡豆”(把猪胰腺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成形)、“胰子”(在研磨猪胰腺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茶籽饼(碱和茶麸的混合物,茶麸是油菜籽榨油后的副产品)等。B.C.2500—1850年,人们用羊油(三羧酸酯)和草木灰制造肥皂。19世纪初,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人们利用矿物原料制造出来第一个洗涤剂——石油磺酸皂(绿钠)。其具体做法是:由石油馏分[指用蒸馏法将石油分离成不同沸点范围油品(称之为“馏分”)的过程]在230~320℃下,先进行氢化或用浓硫酸处理,除去不饱和烃而得到纯烷烃;然后,在紫外光照射下与氯和二氧化硫作用生成一氯化合物,再用烧碱皂化制得。1920—1930年,德国首先用丙醇或丁醇和萘结合,再经磺化合成洗涤剂。当时,统称之为“涅卡尔”(Nekal)。以后,人们通过脂肪醇硫酸化制造出以烷基硫酸盐为主要成分的合成洗涤剂。其具体做法是:由十二醇和氯磺酸在40~50℃的温度下,经硫酸化生成月桂基硫酸酯,再加上氢氧化钠中和后,经漂白、沉降、喷雾干燥制得。1936年,美国苯胺公司首先由苯和煤油制成洗涤剂。其具体做法是:将苯和氯化石油进行烷基化,然后将生成的烷基苯进行磺化制得烷基苯磺酸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由丙烯聚合生成四聚丙烯,将其与苯结合生成四聚丙烯烷基苯,再经磺化、中和生成烷基苯磺酸钠(合成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并于1946年投产。随后,又在配方中引用了三聚磷酸钠,由此提高了洗涤剂合成的产量。由于四聚丙烯烷基苯污染水质,造成公害。1956年,人们开始由生产支链烷基苯磺酸盐转向生产直链烷基苯磺酸盐。此后,合成洗涤剂在洗涤用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1995年,世界洗涤剂总产量达到4300万吨。中国从1960年后开始工业化生产合成洗涤剂并取得突出的进步。10余年来,中国合成洗涤剂产量每年仍以8%的速度递增。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洗涤剂总产量将增加到12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