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

1953年

齐格勒[德]发现常温聚合乙烯的催化剂 1933年,英国化学家鲁宾孙(Robinson,S.R.)发现乙烯和苯甲醛在2000atm、170℃时,在反应器壁上有白色蜡状物——聚乙烯。1953年,德国化学家齐格勒(Ziegler,K.)用TiCl4-Al(Et)3实现了乙烯的常温常压聚合,得到了线性的高结晶度聚乙烯,即高密度聚乙烯(HDPE),从而使得聚乙烯的生产摆脱了高压复杂的生产条件,大大简化了生产工艺。1954年,意大利化学家纳塔(Natta,G.)用Al(Et)2Cl-TiCl3催化丙烯聚合,首次得到了全同立构的聚丙烯。这一开创性工作在聚烯烃工业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这种催化剂被称为“齐格勒-纳塔”催化剂。1955年,齐格勒在联邦德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密度聚乙烯(也称低压法聚乙烯)生产装置,创建了合成树脂一个大品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已经发展了三代:第一代是TiCl4-Al(C2H53体系催化剂,第二代是以镁化合物为载体的催化剂,第三代是可省去造粒而直接生产球状聚乙烯的催化剂。1963年,齐格勒和纳塔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杜邦公司[美]生产聚酯纤维 聚酯纤维也称为涤纶,它是以聚酯为原料经熔体纺丝制得的一类合成纤维。聚酯纤维的生产过程包括聚酯熔体合成和聚酯熔体纺丝两部分。原料主要从石油裂解获得,也可从煤和天然气取得。缩聚是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进行酯交换,生成的对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低聚物,在280~290℃和真空条件下缩聚获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将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直接酯化,然后,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进行缩聚获得聚酯熔体。聚酯熔体可以用于制备聚酯切片和熔体直接纺丝。1941年,英国人温菲尔德(Whinfield,J.R.)和迪克森(Dickson,J.T.)以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为原料,在实验室内首先研制成功聚酯纤维,命名为特丽纶(Terylene)。1948年,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 Limited)开始聚酯纤维工业化试验研究。1953年,美国杜邦公司(DuPont Company)首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其商品名为达可纶(Dacron)。随后,英国、日本、联邦德国等相继进行生产。

孟山都公司[美]建立乙炔生产厂 乙炔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电石乙炔法、烃类裂解法、煤制乙炔等方法。烃类裂解法主要包括烃类电裂解、烃类热裂解、烃类氧化裂解。20世纪20年代,BASF公司开发出烃类氧化裂解制乙炔工艺,并于1945年在德国首次实现了工业化生产。1953年,孟山都化学公司采用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即当时的法本公司)的萨克斯技术,建立了第一个用天然气部分氧化法生产乙炔的工厂。天然气部分氧化制乙炔工艺是:在没有催化剂和热载体存在的情况下,在乙炔炉内通过天然气和氧气的火焰反应,生成φ(乙炔)约8%(干基)的裂解气;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在加压、常温条件下对裂解气(及循环气的混合气体)进行选择性吸收,又通过减压、真空、加热等过程,使溶解于NMP溶剂中的气体分步解吸。裂解气经过上述处理后被分离成三股气体物流:乙炔气、富含氢气和一氧化碳的乙炔尾气(即合成气)、高级乙炔气。天然气部分氧化制乙炔的主工艺系统包括裂解气生成工序、裂解气压缩工序、乙炔提浓工序、溶剂再生工序、辅助系统有炭黑分离单元、气柜等。天然气原料制乙炔工艺促进了乙炔化工的发展。

赫格里斯公司[美]和蒸馏公司[英]合作生产苯酚和丙酮 1913年,英国斯特兰奇-格拉哈姆公司成功地通过谷物发酵生产丙酮、丁醇和乙醇。1920年,该公司运用丙烯水合法生产异丙醇,接着又成功地通过异丙醇脱氢生产丙酮。1953年,美国赫格里斯公司和英国蒸馏公司合作通过异丙苯法生产苯酚和丙酮。20世纪60年代起,异丙苯法成为生产丙酮的最主要方法。异丙苯法的内容有:异丙苯在碱稳定剂存在下加温(80~130℃)、加压(<0.7MPa),氧化成过氧化氢异丙苯,后者再在酸性条件下分解成苯酚和丙酮。苯酚的制备方法有:磺化法(以苯为原料,用硫酸进行磺化生成苯磺酸,用亚硫酸中和,再用烧碱进行碱熔,经磺化和减压蒸馏等步骤而制得)、氯苯水解法(氯苯在高温高压下与苛性钠水溶液进行催化水解,生成苯钠,再用酸中和得到苯酚)、粗酚精制法(由煤焦油粗酚精制而得)、拉西法(苯在固体钼催化剂存在下,高温下进行氯氧化反应,生成氯苯和水,氯苯进行催化水解,得到苯酚和氯化氢,氯化氢循环使用)等。丙酮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异丙醇法、发酵法、乙炔水合法和丙烯直接氧化法等。

里夫斯兄弟公司[美]研制聚酯磁带 1953年,美国里夫斯兄弟(Reeves Brothers)公司研制成功聚酯带基磁带。此后很长时间,带基材料被基本确立下来。目前,90%的磁带基材是用聚酯薄膜制成的,其中,80%被用作计算机磁带。聚酯的研制成功是磁带带基材料发展的里程碑。

上海第三制药厂[中]生产青霉素 1941年,中国微生物学家童村(1906—1994)开始研究青霉素,并前往美国农业部北部地区研究室(NRRL)和施贵宝公司、默克公司、礼来公司参观访问,并获准得到青霉素产生菌。1946年,童村回国,从事青霉素实验研究。1951年,他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批青霉素。1953年,童村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生产抗生素的专业工厂——上海第三制药厂(他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正式生产青霉素。1953—1966年,中国青霉素产量增长了22倍。在进行青霉素研究、试制及组织工业生产的同时,童村和同事还开展了青霉菌、链霉菌、金霉菌育种和金霉素试制研究并相继在工厂中推广应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童村就预见半合成抗生素的前景。他指导组织研制6-氨基青霉素烷酸,并由此研究出一系列半合成青霉素。此外,他还发现了有效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克念菌素。青霉素的生产标志着我国抗生素工业开始起步。童村是中国抗生素事业的先驱者,他的研究为中国各种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奠定了基础。

朱亚杰[中]创建中国第一个人造石油专业 1938年,中国石油化工专家朱亚杰(1914—1997)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7年,他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学工程研究生班,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他回国就职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53—1968年,他就职于北京石油学院,其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人造石油专业,曾主持编写和讲授人造石油工学及低温干馏等课程;开展了粉煤和油页岩的流态化低温干馏研究;主持了鲁奇低温干馏炉的恢复设计和改进;进行了褐煤氧化制腐殖酸的试验。1969年起,他就职于华东石油学院。其间,配合合成氨和烃类裂解装置的引进,进行工艺设计核算。1978—1984年,他指导了油页岩热解和组成结构关系及太阳光催化水解制氢等研究。朱亚杰最早提醒人们注意我国存在能源危机的问题,他是中国能源研究会的创始人。

武迟[中]创立石油炼制专业 1936年,中国石油化工专家武迟(1914—1988)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37年,他留学美国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院并于1939年获硕士学位。以后,他在侯德榜的指导下进行氯酸钠制造工艺的开发和设计工作,以及合成氨、硝酸等装置的技术引进工作。他与他人共同撰写了教材《基础化学工业技术》(The Technology of Basic Chemical Industries)一书,为回国任教做了充分准备。1950年初,他回国后就职于清华大学化工系,并积极参与创建了清华大学石油系。1953年,他与他人共同创建了北京石油学院。在从事教学工作期间,他与同事一起创建了石油炼制专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1958—1965年,他对中国石油炼厂的技术进步和挖潜改造做出了贡献,提高了装置的加工能力(如常减压蒸馏),并参加和指导了铂重整等炼油新工艺和聚合级丁二烯及顺丁橡胶生产等工艺开发,使这些新工艺在工业上得到了推广应用。1972年,他参加和指导了分子筛催化剂提升催化裂化新工艺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及发展工作。1978年,他组织开发了新型催化剂——金属铂-铼和铂-锡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3年起,他推动了新型双功能重整催化剂的研制和分子筛催化剂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武迟长期致力于石油炼制生产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为炼油和石油化工催化剂的国产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教育家和石油化工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