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

1973年

阿尼克公司[意]建成甲基叔丁基醚合成装置 甲基叔丁基醚(methyl tert-butyl ether,简称MTBE)是一种优良的高辛烷值汽油添加剂和抗爆剂。1973年,意大利阿尼克公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生产甲基叔丁基醚的工业装置(年产100kt)。1990年,美国制定的《空气清洁法修正案》(CAA-1990)要求新配方汽油添加含氧化合物(如MTBE),以减少汽车污染。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研究甲基叔丁基醚合成技术。1983年,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建成了中国第一套MTBE工业试验装置。1986年,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建成了中国第一套万吨级MTBE工业装置。1999年,中国启动了“空气净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开始鼓励使用含有MTBE的汽油。甲基叔丁基醚的生产方法是:以异丁烯和甲醇为原料,以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内进行反应;甲醇和不含丁二烯的碳四馏分经预热后进入反应器,反应温度40~70℃;用水作为热载体控制反应温度;反应后的混合物经分离精制,把未反应的甲醇除去,得到一定纯度的甲基叔丁基醚;未反应的甲醇经回收后可循环使用。

纽曼[美]创建电化学反应工程学科 电化学反应工程(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研究在电场作用下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的开发和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设计、优化。电化学反应包括电解槽中输入电能而引起的化学反应以及电池中产生电能时的化学反应。1973年,美国化学家纽曼(Newman,J.S.)对化学反应工程做了比较系统的概括,标志着电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诞生。电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包括:电化学热力学,即研究电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和电化学装置的开路电压;电极过程动力学,即研究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类阻力及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电化学装置中的离子传递过程;电流分布和电位分布;过程优化;电化学装置的设计和放大。电化学反应工程的特点是:第一,电极电位决定电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及其反应速率,可借助电极电位调整以实现选择性的氧化还原反应,或控制电化学反应速率;第二,氧化还原反应限于电子的传递,这类反应可直接依靠外电路中的电流通入电化学反应器来实现,不需要引进其他化学物质作氧化剂或还原剂,有利于反应物系的纯净;第三,许多反应可因采用不同材料的电极而获得不同的反应速率,这时电极起催化剂的作用。电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反应工程的重要分支。

日本首次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 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将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生物细胞(如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等)用一定的方法将其固定,作为固体生物催化剂而加以利用的一门技术。它与固定化酶技术一起组成了现代的固定化生物催化剂技术。19世纪初叶,人们利用微生物细胞在固体表面吸附的倾向而采用滴滤法生产醋酸。后来,又有人用类似方法进行污水处理。现代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在固定化酶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1959年,服部(Hattori)和古坂(Furusaka)将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吸附在树脂(指作为塑料制品加工原料的高分子化合物,可分为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上,首次实现细胞固定化。1966年,日本在工业规模上利用微生物菌体生产果葡糖浆(指由植物淀粉水解和异构化制成的淀粉糖晶)。1969年,日本又采用菌体热固法制成了固定化细胞,实现了生产的连续化,产量达11万吨,1978年超过100万吨,这可能是固定化细胞技术的最早尝试。1973年,日本首次运用固定化大肠杆菌菌体生产L-天门冬氨酸。接着,固定化细胞技术受到广泛重视,并很快从固定化休止细胞(又称静息细胞,是指把培养液中各种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洗去后悬浮在生理盐水中培养一段时间,以消耗内源营养物质,呈饥饿状态的细胞)发展到固定化增殖细胞。这是固定化菌体比较公认的首次工业化应用。1978年,法国运用固定化酵母菌细胞生产啤酒和酒精。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遍及工业、医学、制药、化学分析、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