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
哈伯[德]发明合成氨法 1898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Crookes,W.1832—1919)在讲演中呼吁科学家研制新肥料以解决肥料危机问题。1900年,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Ostwald,F.W.1853—1932)研究发现,使用铁丝作为催化剂,加热氮气和氢气可得一定数量的氨。但是,德国化学家博施(Bosch,C.1874—1940)经过研究认为,奥斯特瓦尔德合成的氨是氢气和氮化铁反应的结果。1909年,德国化学家哈伯(Haber,Fritz 1868—1934)用锇作催化剂,将氢气和氮气在17.5~20MPa和500~600℃的条件下直接合成得到了浓度为6%的氨。他建立了日产80克氨的实验室装置。1911年,博施主持并完成了合成氨的中间试验并改进了合成氨法。1912年,哈伯在德国化学家米塔斯(Mittasch,Alwin 1869—1953)的提议下,经过多次试验,研制成价廉易得的铁催化剂并取得了稀少且不稳定的锇催化剂。1913年,日产30吨的合成氨装置建成并投产。上述合成氨法被称为“哈伯-博施法”。哈伯和博施因发明和改进合成氨法分别获得1918年和193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哈伯用于合成氨的实验装置
科恩[英]发明氯苯制造工艺 氯苯(C6H5Cl)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被用于生产军用炸药所需的苦味酸。1940—1960年,主要用于生产农药DDT杀虫剂。1960年以后,DDT逐渐被高效低残毒的农药所取代。氯苯的需求量日趋下降。现在主要用于生产乙基纤维素和树脂的溶剂。1909年,英国科学家科恩(Cohen,J.B.)发明了以苯直接氯化制氯苯的新工艺,首次在英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其具体制造方法主要有气相法和液相法。气相法:反应温度为400~500℃,成本高于液相法,故已被淘汰。液相法:通常用三氯化铁作为催化剂,但在生成氯苯的同时,还伴有多氯苯的生成。为此,在反应过程中,要维持苯有较高的浓度,使氯苯的浓度较低,可控制多氯苯的生成。1932年,德国拉西(Lacy)公司成功开发了“氧氯化法”。其反应是在275℃和常压下于气相中进行的,催化剂为铜-氧化铝。为了抑制多氯苯的生成,所用的苯需过量。尽管如此,还会生成浓度为5%~8%的二氯苯,而氯化氢被全部用完。该方法主要是在用拉西法(Raschig Process)制苯酚(苯在固体钼催化剂作用下,高温进行氯氧化反应,生成氯苯和水,氯苯进行催化水解,得到苯酚和氯化氢,其中氯化氢循环使用)的过程中应用,由于拉西法制苯酚已被淘汰,此法已不再采用。
贝克兰[美]发明塑料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树脂,它是指尚未和各种添加剂混合的高分子化合物。树脂最初是指由动植物分泌出的脂质(如松香、虫胶等),故得此名。1872年,德国化学家拜耳(von Baeyer,Adolf 1835—1917)研究发现,苯酚和甲醛反应生成一种不易溶解的黑色黏稠液体。当时,他正集中研究合成涂料,对此现象并未注意,反而认为该物质毫无价值。但是,这种现象引起美籍比利时裔化学家贝克兰(Baekeland,Leo Hendrik 1863—1944)的关注。他从1904年起开始研究该现象。最初他研制出一种液体——苯酚-甲醛虫胶。3年后,他研制出来一种糊状黏性物,模压后成为半透明的硬塑料——酚醛塑料。其制备过程是:先聚合成聚合度较低的化合物;用高温处理,转变为聚合度很高的高分子化合物。1907年,他获得了酚醛塑料的专利。1909年,他又获得了高温热压成型专利。1910年,贝克兰创办了通用酚醛塑料公司,日产酚醛树脂180kg。1912年,贝克兰将此产品用于木材粘接的胶黏剂,扩展了用途。贝克兰用苯酚和甲醛制造出的酚醛树脂是工业生产的第一个合成高聚物,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完全人工合成的塑料,又被称为“贝克兰塑料”。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式进入了塑料时代。1924年,贝克兰也以其完成多项重大发明当选为美国化学会会长。1940年,他被《时代周刊》誉为“塑料之父”。

贝克兰
吴蕴初[中]最先用水解法生产味精 味精又称味素,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和食盐。1866年,德国人里德豪森(Ritthasen,H.)从面筋(一种植物性蛋白质,由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组成)中分离出谷氨酸。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1864—1936)在研究煮汁的鲜味时,从海带中提取出了一种L-谷氨酸钠。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就能使汤的味道鲜美至极。当时,日本商人铃木三朗助等人正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们得知池田教授的上述研究成果以后,便转而研究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池田告诉铃木:每10千克的海带中只能提取出0.2克谷氨酸钠。可是,用大豆和小麦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于是,他们合作生产出谷氨酸钠,并将其命名为“味の素”。当“味の素”被传入中国以后(被改名为“味精”),化学工程师吴蕴初(1891—1953)研究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他将自己的产品取名为“味精”,并于1923年成立了上海天厨味精厂。1925年,吴蕴初公开自己的生产工艺。1926—1927年,他将自己产品的配方和生产技术向英、美、法等国申请专利,并获批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国外申请化工产品的专利。1926年、1930年、1933年,他的味精连续在世界博览会上获得奖项。其产品打入欧洲市场,在东南亚市场上也取代了日本产品。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来生产味精的人。1956年,日本人木下祝郎又发明了一种用细菌发酵葡萄糖生成L-谷氨酸钠的方法,为味精生产带来了革命。1964年,日本人又生产出以鸟苷酸钠为主体、降低成本且能提高效率的“强力味精”。1965年以来,我国用粮食或淀粉原料生产谷氨酸,然后经等电点结晶沉淀、离子交换或锌盐法精制等方法提取谷氨酸,再经脱色、脱铁、蒸发、结晶等工序制成谷氨酸钠结晶,生产出了安全又富有营养的调味品。味精的工业生产是食品工业的一个里程碑。
《工业与工程化学》创刊 美国化学会(ACS)成立于1876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科学技术协会之一。该学会出版的系列期刊涵盖了24个主要的化学研究领域,并以“高品质、高影响力”著称,被ISI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评论为“化学领域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期刊”。1909年,该学会出版了综合期刊——《工业与工程化学》(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该刊为月刊,每年1卷。该期刊内容均为有关专题初次公开发表的论文。1962年起,该杂志将综合性文章于三个分册另行出版,即《基础理论》《过程设计与开发》《产品研究与开发》,均为季刊。《工业与工程化学》综合性杂志出版至1970年第62卷,三个分册仍继续出版,是影响较大的化学工业与化学工程综合期刊,迄今仍为从事化工研究与开发工作者经常阅读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