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
切赫[美]和奥尔特曼[美]发现核酶 核酶(ribozyme)又称核酸类酶,它含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按其作用方式不同分为剪切型[把RNA前体(真核生物刚开始转录出来的RNA是不成熟的RNA,故称之为RNA前体)的多余部分切除]和剪接型(把RNA前体的内含子部分切除,并把不连续的外显子部分连接起来);按其作用的底物不同又可分为自体催化和异体催化。1836年,德国马普生物研究所科学家施旺(Schwann,T.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了消化之谜。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Sumner,J.B.1887—1955)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1981年,美国科学家切赫(Cech,T.R.1947— )和奥尔特曼(Altman,S.1939— )发现了核酶。他们最早发现大肠杆菌的蛋白质部分被除去后,在体外高浓度镁离子存在下,与留下的RNA部分(MIRNA)具有与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后来,他们又发现四膜虫(tetrahymena,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L19RNA在一定条件下能专一地催化寡聚核苷酸底物的切割与连接,具有核糖核酸酶和RNA聚合酶的活性。核酶的发现对于所有酶都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1989年,切赫和奥尔特曼因对RNA催化剂研究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赫勒[美]研制液体结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太阳能电池按照“结”分为同质结太阳能电池(由同一种半导体材料所形成的PN结或梯度结被称为同质结,由同质结构成的太阳能电池被称为同质结太阳能电池,如P-N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等)、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不同半导体在界面上构成的结,如氧化锡-硅结太阳能电池等)、肖特基结太阳能电池(由金属和半导体接触形成肖特基势垒构成的太阳能电池,简称MS电池)、复合结太阳能电池(由两种或多种结构成的太阳能电池,如MSNP复合结硅太阳能电池)和液体结太阳能电池(简称为ESC,也称电化学太阳能电池,由半导体电极和溶液间存在界面势垒构成的太阳能电池)。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Becquerel,A.E.)首先发现半导体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光电效应。1883年,弗里茨(Fritts,Charles)研制出了第一块硒光太阳能电池。1930年,肖特基(Schottky)提出CuO2势垒的“光伏效应”理论。同年,朗格首次提出用“光伏效应”制造太阳能电池。1932年,奥杜博特(Audubott)和斯托拉(Stra)制成第一块“硫化镉”太阳能电池。1946年,罗素·奥尔(Ohl,Russell 1898—1987)申请了现代太阳能电池的制造专利。1954年,怡宾(Yibin)和皮尔松(Pearson)在贝尔实验室制造出实用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1959年,第一个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问世。1975年,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问世。1981年,美国科学家赫勒(Heller)研制出了液体结太阳能电池。1983年,美国在加州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厂。2012年,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由纳米晶体(半导体硒化镉)制成的新型液体结太阳能电池。
上海大中华橡胶厂[中]成立 1928年,由旅日侨商余芝卿(1874—1941)和橡胶工业专家薛福基(1894—1937)等在上海创办了大中华橡胶厂。1933年,该厂被改组为大中华橡胶厂兴业股份有限公司。1934年,公司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条汽车轮胎——“双钱”牌汽车轮胎,成为中国轮胎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35年,“双钱”牌汽车轮胎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国货展览会上获特等奖。1955年,公司先后研制出拖拉机轮胎和无内胎轮胎。1957年,“双钱”牌汽车轮胎出口到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区。1958年,公司在国内首先试制出斜交钢丝帘线轮胎、棉帘线子午胎、人造丝帘线轮胎。1962年,公司在国内首家研制出尼龙帘线轮胎。1964年,公司首次试制出国产全钢丝子午线轮胎。1966年,大中华橡胶一厂改名为上海轮胎一厂。1967年,该厂首次试制成了基胶内胎。1979年,该厂率先实现内胎生产全部丁基化(以丁基胶为原料的内胎,被称为丁基内胎,它比天然胶内胎有更好的气密性、耐高温、耐老化等性能)。1981年,该厂又被定名为上海大中华橡胶厂。1988年,该厂与美国孟山都公司合作,建立美国孟山都测试仪器维修站。1989年,该厂研制开发出11R22.5无内胎全钢丝子午胎。1990年,该厂与上海正泰橡胶厂联合组建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公司。上海大中华橡胶厂是我国早期最大规模的橡胶工业企业,也是中国最早制造轮胎和出口轮胎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