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

1941年

标准油公司[美]建成乙烯生产装置 1941年,美国标准油公司(The Standard Oil Company)首先在路易斯安那州建成管式炉裂解制乙烯装置——管式裂解炉。管式裂解炉是用于烃类裂解制乙烯及其关联产品的一种生产设备。早期的管式裂解炉是用石油炼制工业的加热炉的结构采用横置裂解炉管的方箱炉,其反应管放置在靠墙内壁处,采用长火焰烧嘴加热,炉管表面热强度低,约为85~125MJ/(m2·h)。20世纪50年代,管式裂解炉结构有了较大改进,炉管位置由墙壁处移至辐射室中央,并采用短焰侧壁烧嘴加热,提高了炉管表面热强度和受热均匀性,热强度可达210MJ/(m2·h)。20世纪60年代,反应管开始由横置式转变为直立吊装式,这是管式炉的一次重大革新。它采用单排管双面辐射加热,进一步把炉管表面热强度提高到150MJ/(m2·h),并采用多排短焰侧壁烧嘴,以提高反应的径向和轴向温度分布的均匀性。美国鲁姆斯公司首先建造了这种立管式裂解炉装置。现在,世界上大型乙烯装置大多采用立式裂解炉装置。20世纪70年代,相继开发出以下管式裂解炉:短停留时间炉(由美国鲁姆斯公司开发研制)、超选择性裂解炉(由美国斯通-韦伯斯特公司开发研制)、林德-西拉斯裂解炉(由林德公司和西拉斯公司开发研制)、超短停留时间裂解炉(由美国凯洛格公司和日本出光石油化学公司开发研制)等。通过管式裂解炉进行高温裂解反应以制取乙烯的过程,是现代大型乙烯生产装置普遍采用的一种烃类裂解装置。

法本公司[德]生产尼龙6 尼龙6又称锦纶6、聚酰胺6。它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和尼龙66相似。与尼龙66相比,尼龙6的熔点较低,抗冲击性和抗溶解性较好,吸湿性更强,其工艺温度范围较宽。1935—1939年,美国杜邦公司研制并工业化生产尼龙66。1938年,德国法本公司的施拉克(Schlack,P.)成功地用单一的己内酰胺(C6H11NO)为原料,以ε-氨基己酸作引发剂,加热聚合制成聚己内酰胺。1939年,实现了尼龙6的小批量投产。1941—1943年,德国法本公司大规模生产尼龙6,其产品名称为“佩龙”(Perlon)。己内酰胺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苯酚法:由苯酚加氢生成环己醇,再脱氢生成环己酮,肟化生成环己酮肟,再在等量的发烟硫酸中转位生成己内酰胺。第二,环己烷氧化法:环己烷空气氧化生成环己醇与环己酮,经分离后环己醇脱氢生成环己酮,环己酮肟化生成环己酮肟,环己酮肟在等量的发烟硫酸中转位生成乙内酰胺。第三,光亚硝化法:环己烷在光照下,用氯代亚硝酰进行亚硝基化反应生成环己酮肟盐酸盐,然后在硫酸中经转位生成己内酰胺。第四,甲苯法:由甲苯氧化制苯甲酸,氢化生成环己甲酸,然后在发烟硫酸作用下与亚硝酰硫酸反应生成己内酰胺。单体己内酰胺生成后,它在高温下水解得到氨基己酸,后在高温下聚合制得尼龙6。尼龙6是尼龙家族的第二个重要种类,它的诞生扩大了尼龙品种和生产方式,是合成纤维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甘肃油矿局建成石油炼厂 1817年,中国台湾居民在后龙溪畔发现油迹。1861年,清朝理蕃通事邱苟则在苗栗挖出一口油井,日产油40千克。它比美国于1859年在宾州钻探的德瑞克油井晚了2年,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口油井。1877年,该油井被收归清廷官办,翌年,该油井枯竭。1895—1945年,日本侵占台湾并钻井251口。1905年,中国在陕西延长地区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厂——延长石油厂。1907年,该厂打出“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同年,建成了炼油房,结束了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历史。1914年,北洋政府同美国签订《中美合办油矿合同》,开设溥利石油公司,美国人经过勘探认为延长石油没有工业价值。1934年,国民党政府成立陕北油矿探勘处,在延长钻井4口,日产石油1.6吨;在永坪钻井3口,日产石油3吨。1935年,红军接收了延长石油厂,研制出了汽油、煤油、蜡烛、蜡片、擦枪油、凡士林等石油产品,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要经济支柱之一。1938—1939年,国共合作在玉门老君庙打出了第一口产油井——“起家井”。1941年,成立了甘肃油矿局,建成了以釜式蒸馏法为主的炼油厂——玉门石油炼厂。1942年,该厂加工原油6.4万吨,成为中国第一个石油生产基地。1958年,延长油矿职工仿照美国星牌钻机,用木料自制成功了“延安牌”钻机。同年,延长油矿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女子钻井队——共青团女子钻井队。1965年,延长油矿建成第一套管式常压蒸馏-热裂化装置并正式投产。1980年,建成一套3万吨/年热裂化装置。1981年,建成一套220吨/年石油液化气配套生产线。1985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钻采公司。1987年,开发生产出了70号无铅汽油,成为陕西省第一个生产无铅汽油的炼油厂。同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全重油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填补了国内小型常压渣油催化裂化的空白。1996年,延安炼油厂开发生产出了90号汽油,成为陕西省第一个生产高标号汽油的炼油厂。1999年,组建陕西省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2005年,组建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侯德榜[中]提出侯氏制碱法 1862年,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Solvay,Ernest 1838—1922)发明了以食盐、氨、二氧化碳为原料制取碳酸钠的索尔维制碱法(又称氨碱法)。但是,该方法存在食盐利用率低,制碱成本高,废液、废渣污染环境和难以处理等不足。1917年,中国实业家范旭东在实验室里成功制出了碱。1920年,他创办了永利制碱公司。1922年,他聘请侯德榜(1890—1974)出任总工程师。侯德榜努力改进制碱工艺和设备,探索出了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1924年,公司在侯德榜的技术指导下,在塘沽正式投产,生产出了“红三角”牌纯碱产品。1926年,“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产品畅销国内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抗战期间,制碱厂被迫迁往四川,新建了永利川西化工厂。制碱的主要原料是食盐,而四川的食盐都是井盐,井盐制取困难且浓度稀,利用索尔维法制碱,其食盐的利用率很低,这就导致制造纯碱的成本很高。为此,侯德榜立志探索不用索尔维法制碱的新路。1941—1943年,侯德榜带领技术人员进行了500多次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终于发明了比索尔维制碱法更好的制碱方法。该法是将氨碱法和合成氨法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的方法。因此,它又被称为“联合制碱法”。具体制碱过程是:首先,先将氨通入饱和食盐水而制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沉淀,经过滤、洗涤得NaHCO3微小晶体,再煅烧制得纯碱产品,其滤液是含有氯化铵和氯化钠的溶液。其次,在278~283K(5~10℃)的温度下,向母液中加入食盐细粉,并通入氨气,使氯化铵单独结晶析出。氯化铵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即得氯化铵产品,可做氮肥。滤出氯化铵沉淀后所得的滤液基本上是氯化钠饱和溶液,可回收循环使用。该方法不仅使盐的利用率从原来的70%提高到96%,而且使污染环境的废物氯化钙成为对农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铵,还可以减少1/3设备投入。此法的优越性大大超过了索尔维制碱法,它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并很快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

徐名材[中]用植物油裂解炼成燃料油与润滑油 1917年,徐名材(1889—1951)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并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担任汉阳钢铁厂工程师。1922年,他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教授。1931年,他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学院化学系主任。1933年,他创立上海交通大学油漆研究所,并从事软水剂(能够改善洗涤效果,防止织物发黄,减少洗涤剂消耗的物质)的研究。1934年,他建立化工馆,除供学生研究实习外,还将研究成果转让工厂并投产使用。1937年,他赴欧洲考察燃料工业,准备筹建以煤为原料生产汽油,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顿。翌年,他回国参加资源委员会工作。1941年,他接办重庆动力油料厂,担任厂长。当时,正值抗战时期,西南抗战所用石油原料进口困难,延长石油厂和玉门油田所产石油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因此,人们希望用植物油裂解产品作为替代或补充。为此,徐名材主持研究用植物油裂解炼成燃料油与润滑油,并进行燃料与合成树脂、酚醛塑料的研究,曾先后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包括“石灰对植物油裂解的效应”“烃类的气液平衡”“植物汽油与酒精的掺混性”“植物油黏土处理”等课题,还获经济部专利10余项。抗战胜利后,他参加中国驻日代表团,向日本交涉索回战争期间被日本军国主义者从中国拆走的化工设备(如永利厂稀硝酸设备等)。回国后,他在上海筹建中央化工厂,任筹备处主任,把上海已接管的日商糖厂改建为化工厂(现上海化工厂前身),组织生产硫化元(硫化黑)、硫化草绿、直接蓝、橡胶制品、黄蜡布、酚醛塑料及软水剂等,为上海化工厂发展塑料加工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又在南京燕子矶筹建南京化工厂,在重庆筹建重庆化工厂。1949年后,他任华东工业部化工处处长,兼任中央轻工业部上海化工研究所所长。他为中国的化工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