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
伊斯曼-柯达公司[美]制造安全胶片 胶片一般指胶卷,也指印刷制版中的底片,它是银盐感光胶片。胶片包括单层或多层的感光乳剂层、感光乳剂层的支持体——片基。乳剂是由对光敏感的微细颗粒悬浮在明胶介质中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片基(指透明平整的薄膜,用于制造胶片)是由硝酸纤维素制成。但是硝酸纤维素化学成分不稳定,保存时易分解,易于燃烧。1944年,伊斯曼-柯达公司使用醋酸纤维素支持体制造不易燃烧的安全胶片,以替代以前的硝酸纤维素胶片。具体做法是:把树脂溶于低沸点有机溶剂中,流延在不锈钢带或铜带上,将溶剂蒸发后,形成醋酸纤维素胶片。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技术用胶片,如射线胶片、印刷片、航空胶片等的广泛应用,对片基的力学强度和尺寸稳定性都有较高的要求,醋酸纤维素片基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于是,人们采用聚酯片基作为支持体。聚酯片基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的缩聚产物,用挤出拉伸方法制成。这种片基热稳定性好,吸湿性小,收缩率低,平整度高,抗张强度是醋酸纤维素片基的两倍。目前,除三醋酸纤维素片基仍被大量使用以外,聚酯片基也已广泛用于各种技术胶片,部分还用于电影胶片。
通用电气公司[美]开发硅橡胶 硅橡胶是指主链由硅和氧原子交替构成,且硅原子上有两个有机基团的橡胶。它分为热硫化型(简称HTV)、室温硫化型(简称RTV)。其中热硫化型又分为甲基硅橡胶(MQ)、甲基乙烯基硅橡胶(VMQ)、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PVMQ)、氟硅橡胶等;室温硫化型又分为单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和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以及双组分加成型室温硫化硅橡胶。194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成功地研制出高温硫化甲基硅橡胶。它通常用酸碱催化剂开环共聚,经脱除催化剂和低挥发分即得。橡胶加工时,先加入结构控制剂(二苯基甲硅二醇)、补强填料(气相法二氧化硅)和抗氧剂(三氧化二铁)等;再在炼胶机上混炼,经高温(约200℃)处理后加有机过氧化物[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化)己烷]作硫化剂,炼胶入模后要加温、加压。1948年,采用“气相法”研制成功白炭黑补强的硅橡胶。从此,硅橡胶进入实用阶段,奠定了现代硅橡胶生产技术的基础。美国、俄罗斯、中国等从二甲基二氯硅烷合成开始生产硅橡胶。1952年,美国陶-康宁公司的斯特布莱唐(Strebrand,L.)和波尔曼蒂尔(Polmantil,K.)研制出了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1953—1955年,又研制成甲基乙烯基硅橡胶。1956—1957年,又研制出了硅氟橡胶。1958—1959年,开发成功单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以后,又出现加成型硅橡胶系列产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硅橡胶的产量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于1957年开始相继研制成功各类硅橡胶,现均有批量生产。
麦克公司[美]生产链霉素 链霉素是从灰链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抗生素,分子式为C21H39N7O12。它与结核杆菌菌体核糖核酸蛋白体相结合,干扰了结核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杀灭和抑制结核杆菌生长。1882年,德国医学家科赫(Koch,Robert 1843—1910)发现了引起肺结核的病原菌——结核杆菌,但没能根治此病。1915年,美国化学家瓦克斯曼(Waksman,Selman Abraham 1888—1973)与其同学发现了链霉菌。1940年,他和同事伍德鲁夫(Woodruff,H.B.)分离出了放线菌素,但其毒性太强,价值很小。1942年,他又分离出链丝菌素,其虽然对结核杆菌等有抵抗力,但对人体的毒性太强。1943年,他指导其学生萨兹(Schatz,A.)发现了链霉素。1944年,美国麦克公司生产链霉素。生产过程分为两大步骤:第一步是菌种发酵。将冷干管或沙土管保存的链霉菌孢子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斜面长满孢子后,制成悬浮液接入装有培养基的摇瓶中,菌丝生长旺盛后,合并其中的培养液将其接种于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然后接入发酵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培养。第二步是提取精制。发酵液经酸化、过滤,除去菌丝及固体物,然后中和,通过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离子交换,再用稀硫酸洗脱,收集高浓度洗脱液——链霉素硫酸盐溶液,经活性炭脱色得到精制液。精制液经薄膜浓缩成浓缩液,再经喷雾干燥得到无菌粉状产品。链霉素经临床试验,其抑制结核杆菌等病菌能力得到证明,取得很好的治病效果。1952年,瓦克斯曼(Waksman,S.A.1888—1973)因发现链霉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抗生素之父”。链霉素是继青霉素后第二个生产并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其抗结核杆菌的特效作用,开创了结核病治疗的新纪元。

链霉素生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