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年

1637年

宋应星[中]撰《天工开物》刊行 1637年,明代宋应星(1587—约1666)所著《天工开物》刊行。全书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列为十八个类目,共三卷十八章,依次是:《乃粒》,讲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乃服》,讲服饰原料的生产;《彰施》,讲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粹精》,讲谷物的加工;《作咸》,讲食盐的生产;《甘嗜》,讲糖的制取;《陶埏》,讲砖、瓦、陶、瓷器的制造;《冶铸》,讲金属器物的铸造;《舟车》,讲各种车辆、船只的类型、结构及功用;《锤锻》,讲金属器物的锻造;《燔石》,讲各种矿石的烧炼;《膏液》,讲油料的榨取方法;《杀青》,讲造纸技术;《五金》,讲各种金属的冶炼;《佳兵》,讲兵器、火药之制造及使用;《丹青》,讲墨和颜料的制作;《曲蘖》,讲造酒的方法;《珠玉》,讲珠宝玉料的开采和雕琢。书中更有附图一百余幅,所述涉及农业及工业近30个部门的生产、制造技术,内容广泛而又翔实,反映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所达到的水平。而就纺织、染整来说,此书并未大量转引前人著作,而是直接描述当时的生产,而且具体记录了工艺参数和尺寸,所以比《农政全书》更加接近于生产实际。曾先后被译成日、法、英文,流传国外,在日本尤受重视。

琢玉砣机始见记载 根据考古资料分析,古代琢玉砣机的出现时间约可上推至新石器时代,但那时砣机的结构形制很难考证,其后历代的砣机形制也因缺乏记载,只能做些推测。直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才出现有关砣机的记载和示图。其工作机件主要是解玉盘,此盘贯于横轴上,横轴的两端支在轴承上。备绳索(或皮条)两条,每条的一端皆钉于解玉盘两侧的横轴上,并逆向绕轴数周,另一端皆固定在踏板上。当匠师用两脚轮流不断地驱动两块踏板时,便带动解玉盘往复转动。匠师手执玉璞,再在解玉盘上分解、琢磨。皮条在琢玉床中起牵引和驱动两重作用。《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所载砣机很可能是唐以后一直通用的形制。

中国轧糖机具已普遍使用齿轮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并图示了一种轧糖车:“凡造糖车,制用横板二片,长五尺,厚五寸,阔二尺,两头凿眼安柱,上笋(榫)出少许,下笋(榫)出版(板)二三尺,埋筑土内,使安稳不摇。上板中凿二眼,并列巨轴两根(原注:木用至坚重者),轴木大七尺围方妙。两轴一长三尺,一长四尺五寸,其长者出笋(榫)安犁担。担用屈木,长一丈五尺,以便架牛团转走。轴上凿齿分配雌雄,其合缝处须直而圆,圆而缝合。夹蔗于中,一轧而过,与棉花赶车同义。”从文中“凿齿分配雌雄”一语及示图,该轧糖车显然使用了齿轮,而且是圆柱齿轮。《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所载带齿轮的轧糖车,说明当时的榨糖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油料加工方法始见记载 《天工开物》记载了水代和压榨两种油料的加工方法。水代法是用石磨将油料磨碎成浆,然后兑水震荡,把油代出。压榨法是用杠杆或撞击方式把油压出。这是有关油料加工的最早记载。

中国使用轴经浆纱法上浆 浆纱又称过糊,是织造准备工序中的重要工艺之一。目的是改善经线的织造性能,如增大强力、减磨和保持伸长等。轴经浆纱法一般用于丝织上浆,其记载首见于明代《天工开物》:“凡糊用面筋内小粉为质。纱罗所必用,绫绸或用或不用。其染纱不存素质者,用牛胶水为之,名曰清胶纱。”也就是说,浆纱所用的糊(浆)料,对于纱罗等轻薄丝织物,经丝本身含有丝胶,则用小粉为糊。而经丝染色后,因表面丝胶脱落或部分脱落,就要用牛胶水浆经了。轴经浆纱所用工具和具体方法,首见于《天工开物》中的印架过糊图:将整经后的经軠(圆框)放于印架上,用重物压住,经丝展开成片状,约五七丈距离,并和经轴连接起来,用筘疏通,使经纱片排列均匀整齐,经丝在张紧状态下,用“糊浆承于筘上,推移染透,推移就干。天气晴明,顷刻而燥,阴天必借风力之吹也”。一般经丝过糊干燥后,卸去印架上重物,转动的杠卷经,印架上的经軠逐渐退出经丝五七丈的长度,再于架上压上重物,以保持经丝片的张力,依此反复上浆,直至上浆完毕,卷好织轴为止。

img

《天工开物》中的印架过糊图

中国利用杂种优势培育新蚕种 利用杂种优势来培育新蚕种是中国明代在养蚕技术上的重要成就。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所谓早雄配晚雌者,就是用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蚕杂交,以此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同时还记载有另一种杂交方式:“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上述关于利用杂种优势培育新蚕种的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中国蚕农在长期培育蚕种的生产实践中的一大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