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开发SDTO工艺 SDTO(Syngas/Dimethyl to Olefins)工艺,即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低碳烯烃。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始研究甲醇制烯烃。在“七五”期间,他们完成了300t/a装置中试,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和中孔ZSM-5沸石催化剂,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了SDTO工艺。SDTO工艺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固定床中将合成气转化为二甲醚。采用金属-酸双功能催化剂SD219-2,反应温度240℃±5℃,压力3.4~3.7MPa,气体时空速率1000h-1,连续平稳操作1000h,二甲醚选择性95%,CO单程转化率75%~78%。第二阶段是将二甲醚转化为低碳烯烃。采用的催化剂是基于SAPO-34的D0123催化剂,模板剂(是指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起成型作用的物质,它分为阳离子模板剂、阴离子模板剂和中性模板剂)用三乙胺或二乙胺。1991年,SDTO工艺被列为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5年,完成该过程的流化床反应工艺的中试试验,年底通过了国家计委委托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验收和鉴定,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SDTO工艺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葛兰素-威尔康姆集团[英]成立 英国葛兰素公司和威尔康姆公司均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工业结构调整频繁,产生了一系列的并购案。1995年,英国的葛兰素制药集团兼并威尔康姆公司,组成葛兰素-威尔康姆集团,加强了对抗病毒药物和肠胃药物的垄断地位,提高了心血管药物市场竞争力,从而使药品销售额超过德国默克公司跃居世界首位。2000年,葛兰素威康(Glaxo Wellcome)和史克必成(Smithkline)联合成立了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简称GSK),它被称为唯一的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三大全球性疾病——疟疾、艾滋病和结核病同时研制药物和疫苗的公司。在过去70多年里,葛兰素史克公司有五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分别是:1936年,威康公司的亨利·戴尔(Dale,Sir Henry Hallett 1875—1968)因在神经刺激的化学传导方面的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92年,威康研究实验室约翰·文(Wen,John)及另两位科学家因在前列腺素及相关生物活性物质方面的发现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8年,威康公司格特鲁格·埃利恩(Elion,Gertrude Belle 1918—1999)、乔治·希切斯(Hitchings,George Herbert 1905—1998)与曾在威康基金会和史克实验室任职的詹姆斯·布莱克(Black,James 1924—2010)因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则而共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