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8年

1828年

维勒[德]首次用无机物合成尿素 19世纪,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Berzelius,Jöns Jakob 1779—1848)根据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电解等化学性质上的差异,提出了“生命力学说”,主张有机物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动植物才能制造有机物。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Wöhler,Friedrich 1800—1882)在研究氰跟氨水作用时,发现“形成了草酸及一种肯定不是氰酸铵的白色结晶物”。以后,他又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该白色结晶物就是尿素,并分别用不同的无机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合成了有机物尿素。1828年,维勒用氯化铵和氰酸银反应生成氰酸铵,然后再对氰酸铵进行加热合成尿素。同年,他将自己的发现和实验过程写成题为《论尿素的人工制成》的论文,发表在《物理学和化学年鉴》第12卷上,文中详尽记述了如何用氰酸与氨水或氯化铵与氰酸银来制备纯净的尿素。随后,乙酸、酒石酸等有机物相继被合成出来,支持了维勒的观点。维勒开创的有机物的无机合成,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限,“把康德(Kant,I.1724—1804)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起来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当时盛行一时的“生命力”论的基础,为有机合成开拓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