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5世纪

B.C.5世纪

漆器生产中的描金工艺出现 描金是在漆地上描绘黄金花纹的工艺,往往金银并用,故又谓之描金银。漆地子以黑色最为常见,次是朱色、紫色。此描金与金属工艺中的鎏金不同,鎏金需借助于金汞漆对金和铜器的附着,描金只借助于水胶的黏着。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出的内棺,其内壁有红漆地上采绘墨、金等色的复杂图案;此外,同墓发掘出的漆豆盖,以黑漆为地,再以朱、金彩绘。该墓为中国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葬于B.C.433年或稍后。这些彩绘的发现,表明漆器描金技术应在这之前即已发明。

中国江西贵溪地区采用“齿耙”式牵经方法 牵经是将籰子上的丝按织物品种规格的需要,牵于经轴上,以便穿筘上浆,进行织造。20世纪70年代,在江西贵溪的春秋战国崖墓中,出土了3件“齿耙”,其中一件长234厘米,宽7.6厘米;另一件长113厘米,底板上有两个浅凹槽。“齿耙”的横断面呈“L”形,齿面为一排小竹钉,各钉之间相距2厘米,很可能是用于整经的经耙。

中国两湖地区使用织、编复合型织物 织、编复合型织物是一种采用绕纬的方法进行显花的织物。它与机织物中的纬二重组织相似,由两组纬线(地纬∶花纬=1∶1)与一组经线交织而成。地纬与经线交织成隔梭平纹,与之交替进行的是绕纬显花,各种色彩的花纬采用绕纬编织法,有规律地在正面每隔几根经线回绕一次,形成由等宽纬浮长组成的图案花纹。1982年,中国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几件纬线起花绦,其中的田猎纹绦、龙凤纹绦以及六边形纹绦等都属于此类织物。

img

深衣示意图

中国盛行深衣 深衣创始于周代,流行于战国期间。其名称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它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上下衣裳连在一起的服装,这是中国古代服装的又一形制,即上下连属制。其特点为:方形领、圆形袖、下摆不开衩,“续衽钩边”,即将右面衣襟接长,接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以丝带系扎。上部合体,下部宽广,长至踝间。领、袖和下摆的边缘都饰有素色或绣绘绲边。深衣因其式样新颖,穿着舒适便利,且裁制简便省工,所以很快得以流行,一直到东汉,成为社会上最盛行的服饰。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无论男女,不分阶层都可以穿用。魏晋之后逐渐消退,但这种上下连属的整合式长衣对后代服装有极大的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襕,元代的质孙服和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撒,现代的连衣裙、旗袍、藏袍等都可以说是深衣的遗制。

中国木匠使用墨斗画线 墨斗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的画线工具。由墨仓、线轮、墨线(包括线锥)、墨签四部分构成。墨仓:墨斗前端的一个圆斗,早期是用竹木做成的,前后有一小孔,墨线从中穿过,墨仓内装有蓄墨的材料。线轮:一个手摇转动的轮,用来缠墨线。墨线由木轮经墨仓细孔牵出,固定于一端,使用时将木线提起弹在要画线的地方,用后转动线轮将墨线缠回,因而古代又称墨斗为“线墨”。墨线:一般用蚕丝做成的细线,也可以用棉线,其特点是,它经过墨仓时可以保留一定数量的墨汁。墨线的末端有一个线锤,是用铁或铜制作的有尖锥“8”形,它可以插在木头表面来固定墨线的一端,也可以当铅锤使用。墨签:用竹片做成的画笔,其下端做成扫帚状,弹直线时用它压线,画短直线或记号时当笔使用。相传墨斗是由鲁班发明的。

《考工记》 《考工记》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科技著作。作者不详,据后人考证,它是春秋末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因《周官》缺冬官篇,以此书补入。刘歆校书时改《周官》为《周礼》,故亦称《周礼·冬官考工记》。主要论述有关百工之事,分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六部分。详细记录了工艺数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工艺规范或标准汇编。书中记载的“设色之工”有五种,依次为:画、缋之事、钟氏染羽、筐人(阙)、img氏湅丝。内容涵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练丝、练帛、染色、手绘、刺绣工艺以及织物色彩、纹样等。其中的“画”,即是在丝绸上画出图案;“缋”,则是在丝绸上绣出图案。《考工记》将两个工种(画、缋)合为一文,原因不明,一种可能是脱简所致;再一种可能是因画和缋均为在丝绸上施以图案,所以合为一文。在现存的文字中,该条记文首先介绍了五方正色:青、赤、白、黑、黄及布彩的次序,其次说明各色的搭配,以及土、大火星、山和水的象征性表示法。最后强调:施彩之后,要以白色作衬托,这是中国先秦时期在织物上制作图案纹样的标准工艺方法之一。“钟氏染羽”是负责丝绸染色,其原文是:“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三入为img,五入为img,七入为缁。”虽然文字只有寥寥几句,内容却包含了复染、套染和媒染等染色工艺。对这段有关中国早期染色工艺最具体的记载,历代学者都有一些不同的释义和解读,迄今为止,依旧莫衷一是。“筐人”条文已缺,其内容只能根据“设色之工”现存内容做些推测。“筐人”列在“设色之工”的第四位,前面列有“画、缋、钟”三种,后面列有“img”一种,这四种均可看作丝绸生产过程中的一道独立工序。“筐人”与它们相次,又是“以其事名官”,无疑也应该是丝绸生产过程中的一道独立工序。拿“筐”之字义比对丝绸生产工艺各道工序,与之能对应上的似乎只有缫丝工序,故推测“筐人”可能是负责缫丝。“img氏湅丝”是负责练丝和练绸。练丝,先“以涚水沤其丝”,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再进行水练。练绸,先进行较为复杂的灰练,再进行水练。练丝、练帛均是为染色做准备,因为丝纤维在缫丝过程中虽会去除一些共生物和杂质,但不是很彻底,直接用于织造和染色,丝纤维良好的纺织特性往往不能表现出来,着色牢度和色彩鲜艳度也不是很好,因此需要进一步精炼。只有经过精炼处理,生丝纤维上的丝胶和杂质被去除,生丝变成熟丝后,再经染色,丝纤维才会呈现出轻盈柔软、润泽光滑、飘逸悬垂、色彩绚丽等优雅的品质和风格。这是中国先秦时期练丝和练绸的基本工艺。

火浣布出现 火浣布即石棉布,是利用石棉纤维织成的织物,具有不燃性,燃之可去布上污垢,故中国早期史籍称为“火浣布”。《列子·汤问》中最早出现关于火浣布的记载,谓:“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列子,姓列,名御寇,生卒年不详,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列子》又名《冲虚经》,约撰于B.C.450—B.C.375年,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子对火浣布的描述,表明中国在约B.C.5世纪就已熟知石棉纤维的特性。

西班牙人已开采岩盐 据辛格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技术史》描述,早在B.C.5世纪,西班牙谢拉内华达山脉的山麓小丘中的岩盐矿,就已经被长期开采了。人们还用开采出的盐来保存送往希腊以及其他一些地中海国家的供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