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

1865年

巴斯夫公司[德]成立 1863年,德国实业家恩格尔霍恩(Engelhorn,F.)和化学家克勒姆(Clemm)兄弟,三人合伙购买一家生产品红(又分为酸性和碱性两种品红,分子式为C20H19N3)和苏打(又名纯碱,学名为碳酸钠)的工厂。1865年,他们在曼海姆成立了巴斯公司(BASF Aktiengesellschaft,简称BASF)。1869年,该公司的工程师卡罗(Caro,Heinrich 1834—1910)率先实现合成茜素的低成本生产工艺。1870年生产出茜素染料。1908年,该公司研制成功合成氨。1910年,该公司发明合成氨用催化剂,1913年,该公司在路德维希港建厂,并使用哈伯-博施合成氨法正式投产。1919年,该公司总部被迁到路德维希港。1922年末,该公司用“高压法”生产甲醇和尿素。1925年,该公司与德国几家公司合并成立法本公司。1930年,该公司制造出苯乙烯、聚丙烯和聚丙烯酸酯。1941年,该公司采用“管式法”制取高密度聚乙烯。1945年,法本公司解散后,又重建巴登苯胺纯碱公司。1952年,巴斯公司得到重建。1953年,该公司与莱茵烯烃(Limealk)公司和联邦德国壳牌公司联合建设聚乙烯装置。1961年,该公司在欧洲首次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化工生产过程。1971年,该公司以自己开发的技术建成丁二烯装置。1973年,巴斯公司更名为“巴斯夫公司”,主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1977年,该公司又采用自身技术建成“气相法”聚丙烯装置。至1984年,除联邦德国外,已在7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87个子公司和联合公司,组成巴斯夫集团公司,可生产6000多种产品,1984年总营业额达404亿马克,在世界大型化学公司中名列第4位。

诺贝尔[典]发明雷管 雷管是一种起爆材料。它分为火雷管和电雷管。1800年,英国化学家霍华德(Howard,Edward Charles 1774—1816)用浓硝酸、乙醇和汞混合加热,制取了纯态的雷酸汞[Hg(CNO)2]。1815年,雷酸汞被小批量用于发火帽(一种火工品,内装起媒药的金属壳,能产生火焰以点燃发射药和雷管)。1831年,英国人比克福德(Bickford,Williams 1774—1834)发明了用于黑火药的矿用安全导火索,完成爆破史上的第一次重大革新。诺贝尔研究发现,易爆炸的硝化甘油在用硅藻土吸附后变得很稳定。但如何引爆它,就成为他的研究对象。为此,1865年,诺贝尔将原先装有黑火药的小木管——发火体改换成装有雷酸汞的金属管,从而发明了雷管。雷管成为安全引爆硝化甘油的可靠手段,这是爆破史上的第二次重大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