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

1878年

拜耳[德]最早合成靛蓝 靛蓝是一种水溶性非偶氮类着色剂。化学名为3,3’-二氧-2,2’-联吲哚基-5,5’-二磺酸二钠盐,分子式为C16H8N2Na2O8S2。1863年,德国化学家拜耳(von Baeyer,Adolf 1835—1917)发明了丙二酰脲(C4H4N2O3)。1865年,拜耳试图将靛红(C8H5NO2)还原回靛蓝,但得到的是吲哚(C8H7N)。1870年,他研究酚醛反应生成酚酞和荧光素。1878年,他和自己的学生利用三氯化磷、磷和乙酰氯将靛红还原成靛蓝。同年,拜耳又从苯醋酸制得靛红,从而完成了靛蓝的人工合成。1880年,他取得了专利。但是,这种合成靛红的方法过于复杂,生产成本太高,不适合工业生产。1882年,拜耳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合成路径,即用邻硝基甲苯合成靛蓝。但是,该合成方法也因其成本原因没有实现工业化。1883年,拜耳提出了靛蓝的结构式。1905年,拜耳因其对化学的重大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此外,他还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戴维奖章和柏林化学家代表大会的李比希奖。人工合成靛蓝是合成染料工业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img

拜 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