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

1934年

范旭东[中]建成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錏厂 1924年,中国近代企业家范旭东(1883—1945)当选为中华化学工业会副会长。1934年,范旭东改组永利制碱公司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在江苏省六合县卸甲甸(现南京市六合区)创办硫酸铵厂,即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錏厂,简称永利宁厂或永利錏厂。1937年,该厂生产合成氨、硫酸、硫酸铵及硝酸,被称为当时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化工厂。1945年,范旭东当选为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1951年,该厂研制成功硫酸生产用钒催化剂,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建成了能生产多品种、多系列产品的中国第一个催化剂厂。1956年,该厂成功试制出中国第一台高压容器和第一台大型硫铁矿沸腾焙烧炉。1959年,成立南京化学工业公司,下设永利宁厂、南京磷肥厂等7个单位。1965年5月,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改名为南京化肥厂(只包括生产单位)。1973年7月,再度成立公司,发展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化肥、化工原料、催化剂、化工机械并从事化学工程有关的科研、设计、制造、施工、安装的大型联合企业。1985年,企业生产化肥和化工产品25个品种57个型号、催化剂13个品种37个型号、化工机械14大类90个品种。许多产品和化工机械产品均进入了国际市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錏厂为中国自主生产酸、碱两大基本化工原料工业奠定了基础,为民族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英]和法本公司[德]生产酞菁蓝 1934年,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和德国法本公司分别生产了第一个品种——酞菁蓝。其主要生产方法是:将邻苯二甲酸酐与尿素在钼酸铵催化剂作用下,与氯化亚铜反应,所得粗品俗称为“铜酞菁”。目前,工业上生产酞菁蓝的方法主要有烘焙法和溶剂法。烘焙法是:将苯酐、尿素、氯化亚铜、钼酸铵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在反应锅中加热熔化,然后将其装入金属盘内,放入密闭烘箱内加热,在240~260℃的温度下烘焙数小时,生成粗品酞菁蓝,冷却后即取。该法的有效率为75%~80%,且须将生成品再通过酸洗、碱洗进行提纯。溶剂法是:在反应釜中加入三氯苯(2776kg)、苯酐(1200kg)、尿素(1000kg),升温至160℃,保温2小时;第三次加入三氯苯(876kg)、钼酸铵(13.4kg),升温至200℃左右,保温;第六次加入三氯苯、尿素(850kg)及氯化亚铜(230kg),升温,保温;然后,将其移入蒸馏锅加入液碱,并用直接蒸汽蒸出溶剂;用水漂洗,继续蒸净,物料以薄膜干燥器干燥,制得粗品酞菁蓝1250kg;将135kg粗品酞菁蓝加入850kg且浓度为98%的硫酸中溶解,在40℃的温度下保温,再加入二甲苯17kg,升温至70℃,后再逐渐降温至24℃,稀释于水中,静止3小时,吸去上层废液;如此重复三次后,用浓度为30%的氢氧化钠中和至pH值为8~9,搅拌后以直接蒸汽煮沸半小时,水洗、干燥、磨粉制得精品酞菁蓝118kg。世界酞菁蓝颜料的年总产量在10万吨左右,年需求增长达3%,中国占20%的份额。从总体发展趋势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量会逐渐下降,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酞菁蓝颜料供应商,并且有优势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酞菁蓝有机颜料是第一种酞菁颜料,其工业化使得有机颜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蒂斯代尔[美]等发现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杀菌剂 杀菌剂又称杀生剂等,是指有效控制或杀死各种微生物的化学制剂。它可分为工业杀菌剂和农业杀菌剂,也可分为无机杀菌剂和有机杀菌剂。早期的杀菌剂都是无机化合物。1885年,法国植物学家米拉德(Millardet,Pierre-Marie-Alexis)在研究中发现,由硫酸铜和石灰配成的溶液能够治疗葡萄的霉叶病,并取名为“波尔多液”,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杀菌剂。1914年,德国科学家里姆(Riehm,I.)首先利用有机汞化合物防治小麦黑穗病,这标志着有机杀菌剂的开端。1931年,杜邦公司合成了第一个有机杀菌剂——“福美双”(化学名称:四甲基秋兰姆二硫化物,化学式:C6H12N2S4)。1934年,美国化学家蒂斯代尔(Tisdale,W.H.)等发现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具有杀菌作用,这是最早脱离重金属有机物的有机杀菌剂。此后,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三种重要的有机硫杀菌剂类型[福美类、代森类(如代森锌)和三氯甲硫基二甲羧酰亚胺类]相继被开发出来。此外,有机汞、有机氯、有机砷杀菌剂也相继被合成出来。从此,有机杀菌剂开始取代无机杀菌剂,但是这些种类的杀菌剂大多是保护性的,因此,它被后来的内吸性杀菌剂,即能通过植物的叶、茎、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在植物体内输导至作用部位的杀菌剂所代替。例如:1965年,日本开发了有机磷杀菌剂——稻瘟净;1966年,美国开发了萎锈灵;1967年,美国开发了苯菌灵;1969年,日本开发了硫菌灵;1974年,联邦德国开发了唑菌酮;1975年,美国开发了三环唑;1977年,瑞士开发了甲霜灵;1978年,法国开发了三乙磷酸铝。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主要发展保护性杀菌剂,70年代以来,开始发展内吸性杀菌剂和农用抗生素,并停用有机汞杀菌剂。

蒂利[美]研究催化效率因子同蒂利模数的关系 1934年,美国科学家蒂利(Thiele,E.W.)在研究催化效率的过程时,给出了催化剂内部效率因子(观测的反应速率与本征反应速率之比)同蒂利模数的关系。蒂利模数是一个无因次数群,反映了(反应相内传质模型)极限反应速率与极限内部传质速率之比。催化效率因子是蒂利模数的函数,表示反应相的利用率。二者的关系是:当蒂利模数接近于0时,效率因子接近于1,说明表观反应速率几乎不受内部传质的影响;当蒂利模数很大时,效率因子很小,传质对反应有严重影响,反应主要是在界面附近的狭小区域内进行;蒂利模数值高,表示传质阻力大,反应物浓度低。蒂利的研究成果为反应相内传质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