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印刷
在早期的图文复制术中,与印刷术在工艺形态上较为接近的约有五种。一是约5000年以前即已在陶器生产中使用的陶器模印法;二是约B.C.11世纪即已在车马器、礼器、铜镜等上面使用的铸型模印法;三是大约在B.C.11世纪开始出现的章印文字法;四是大约在1—2世纪出现的拓印法;五是约B.C.5世纪开始出现的纺织品型版印花技术。
这些方法的长期使用无疑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在5—6世纪时,雕版印刷术在中国出现。及至7世纪,印刷术在中国得到推广。据记载,当时的佛教徒利用这种技术刻印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佛像和宗教画。1966年,在韩国古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遗址出土了木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1900年,在中国甘肃敦煌石室发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子,则是现知世界上最早的刻印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生产,然而雕版印刷的缺点非常明显,一般数载方能刻成印版,高昂的工本只有很少人可以承受,以致“人皆惮其工费,不能印造,传播后世”。1041—1048年,中国湖北英山人毕昇通过长期的亲身实践,在世界上首先创造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克服了雕版印刷的弊端,缩短了出书时间,既经济又方便。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印刷事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3世纪初,木活字在中国被大量使用。1298年,农学家王祯用自己所制木活字试印了大德《旌德县志》。此书约6万余字,不一月而百部印齐,质量“一如刊板”。王祯以后,木活字印书一直在中国流行。1773年,清政府用枣木刻成253500多个大小活字,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8种,计2300多卷。大约13世纪末,用锡、铜和铅制成的活字出现。不过由于锡不容易受墨,印刷常遭失败,故未能推广。15世纪后,铜活字流行于江苏的无锡、苏州、南京一带,清代印刷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铜活字印书。
大约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到14世纪末时,欧洲出现了大量雕版印刷品。1436年,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他的发明使得印刷品变得非常便宜,印刷的速度也提高了许多,为科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后经不断改进,1450年金属活字已处于实用阶段,其间用大号字出版了《三十六行圣经》,字样为手抄本哥特体粗体字。1462年,德国美因茨遭到忠于拿骚大主教的军队进攻,印刷工逃离了这座城市,使金属活字技术扩散到德国其他城市乃至欧洲各国,此后,金属活字印刷逐渐成为欧洲印刷的主流。
在19世纪,印刷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1811年,撒克逊印刷匠凯尼格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平压圆印刷机。这种印刷机由墨斗供墨,并能自动给印版上墨,印刷速度非常快。1820年,英国印刷机制造商科普(Cope,R.W.)推出自己研制的阿尔比恩印刷机。与其他铁质印刷机相比,这种机器重量轻,操作简便,转印压力大,很多印刷厂都愿意使用这种机器。1838年,美国人戴维·布鲁斯发明了第一架实用的手摇铸字机。在布鲁斯的机器出现以前,一名工匠日铸大约40000个字,布鲁斯的机器使活字铸造量提升数倍。1846年,第一台轮转印刷机被成功制作出来,并安装在《费城公众纪事报》印刷所内。1875年,美国人巴克利取得了白铁皮印刷法的发明专利。这种印刷方法是采用有弹性的胶皮印刷表面来取代坚硬、无弹性的印刷表面,即先把图像压印或“粘印”到胶皮表面上,再从胶皮表面把图像转印到白铁皮上,然后再印到纸上。巴克利的方法开创了胶印的先河。1878年,生于波希米亚的克利克,运用前人发现的经铬酸盐处理的明胶具有感光硬化的特性,进行了碳素纸腐蚀制版研究,并制作出第一个实用性凹印滚筒。1885年,美籍德人默根特勒研制成功莱诺铸排机样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自动行式铸排机,每小时能检排5000~7000个字母或符号,五倍于手工检排。它的出现,在印刷史上特别是报纸印刷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