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

19世纪

粗纱机问世 18世纪末,翼锭细纱机问世后,由于细纱机牵伸倍数有限,要先纺成粗纱才能纺细纱,因而在19世纪初出现了粗纱机。这种粗纱机类似于翼锭细纱机,用回转锭翼加拈,并逐渐采用锥形轮(俗称铁砲)和手动调速等变速机构来控制粗纱的卷绕变速运动。19世纪末,牵伸机构还很粗陋,牵伸能力很小,粗纱工序长期采用2~4道,直到细纱机扩大牵伸和粗纱机牵伸机构改进后,粗纱机的道数才开始减少。

珂罗版印刷出现 珂罗版印刷是最早的照相平版印刷方法之一,多用厚磨砂玻璃作为版基,涂布明胶和重铬酸盐溶液制成感光膜,用阴图底片敷在胶膜上曝光,制成印版。其工艺流程为:研磨玻璃→涂布感光液→接触曝光→显影、润湿处理→印刷。它最初出现在德国和法国,后在英国实现了商业化。不过其具体发明时间现有多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最迟不晚于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光学玻璃的制造 光学玻璃是一种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并能改变紫外、可见或红外光的相对光谱分布的玻璃。在19世纪,这种玻璃的制作有非常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大致情况如下:自瑞士人吉南(Giunand,Pierre Louis 1748—1824)率先制造出大块均匀的光学玻璃后,1871年,英国人在玻璃成分中引入了20种化学元素,发现了硼酸盐和磷酸盐有形成玻璃的特性,并且将光学玻璃磨成棱镜。1881年,德国人对玻璃成分和性质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1884年,德国肖特(Schött)玻璃厂研制出对发展高质量的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镜头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型硼硅酸盐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