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
朱启钤[中]撰《丝绣笔记》 朱启钤(1872—1964),字桂莘,祖籍贵州开州(今贵州开阳),曾任北洋政府高级官员,有机会接触清内府等处收藏的珍贵丝织品文物,对丝织文物有很高的鉴赏力。他是国内研究中国丝绸史和建筑史的倡导人之一。《丝绣笔记》初刊于1930年,两年后增补重印,为《丝绣丛刊》、《美术全集》所收。该书是关于中国传统丝织物的研究著作,以织成、锦绫、缂丝、刺绣等中国传统高级丝织品为对象,主要从工艺美术的角度进行研究。作者从历代中外文献中广泛收集各种丝织品起源、产地、技术、价格、代表作品等有关资料,并加以整理说明。虽然这部书多为材料罗列,主题不够明确,但对中国纺织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制定《生丝检验细则》 20世纪初,中国的土丝和厂丝均无检验标准,仅以认定商标及手感目测检定,结果差异很大。1922年1月,中美各出资50%在上海创办了万国生丝检验所,按美国纽约生丝检验所检验标准承接业务,由该所出具质量证明书,买卖双方凭单交易,后因遭到洋行反对而无法开展业务。1929年国民政府收购上海万国生丝检验所,成立了上海商品检验局生丝检验处,于1930年制定《生丝检验细则》,同年4月实施公量检验制度,规定除灰丝、土丝、废丝外都必须检定公量,但品质检验一直迟至1936年8月方始强制执行。1937年2月起,实施品级检验。至此,对生丝的检验臻于完善。
德国制造出造纸毛毯织机 造纸毛毯织机是一种重型、阔幅、大卷装的多臂织机,用以织制造纸毛毯。早期的造纸毛毯织机利用普通毛织机改装而成。20世纪30年代,德国首先制造出这种特重型织机。20世纪70年代,随着造纸机宽度的增加,德国等国出现33米超阔幅造纸毛毯织机,可织制66米的环形织物。目前,特重型阔幅造纸毛毯织机采用液压气动和电子等新技术,设置双面同步传动升降筘座装置,能织制聚酯单丝的造纸成形网和干燥网等织物。
铬-铁结合鞣革法 1928年,托马斯(Thomas)和凯利(Kelly)发现,提高碱度,铁的结合量会增加,鞣制作用相当迅速。1930年拉尔夫(Ralph)申请了专利,将铁-铬合金溶于盐酸溶液,然后用碳酸钠调节至所需碱度,即可进行鞣制。其中起鞣制作用的是Cr(III),无鞣性的Fe(II)对革中的空松部位起填充作用,成革比较丰满。或者是先待上述鞣液渗透革内后再加入Na2Cr2O7,将Fe(Ⅱ)氧化为Fe(III),从而达到铬-铁结合鞣,成革质量很好,颜色呈自然的淡黄色,稳定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