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服装裁剪中开始应用缩图排料法 服装裁剪中改进划样作业是为了减少复制样板的工作量和控制衣料的消耗。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服装工业采用了划样纸,用三张双面复写纸一次可得七张复样,然后将这种样纸覆在辅料上面使用。与此类似,采用1/5比例缩图排料以对划样提供总体考虑的方法也只是概念上的,还没有形成分析过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这一方法才被采用。这是对改善划样和用料效率进行的认真尝试。

美国英特泰普公司推出具有商业价值的自动照相排字机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英特泰普(Intertype)公司成功地推出具有商业价值的自动照相排字机。该机器是由英特铸排机改制而成,是一种采用自动照相的整行排字机,不仅可在一次运转中以长方形活字盘的形式整版直接排在胶片或照相纸上,还可通过操作刻度盘选择合适的镜头,在对印制物不作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对其字体的尺寸进行放大或缩小。它的问世促进了20世纪下半叶其他商业化类型照相排字机的发展。

img

英特泰普自动照相排字机

西班牙发明经向多梭口织机 多梭口织机是一种同时形成多个梭口、用多只引纬器引入多根纬纱的织机。因相邻两梭口存在同样的相位差,多梭口织机也称多相织机。又因为相邻梭口开成波浪形,又称波形开口织机。多梭口织机分经向多梭口织机和纬向多梭口织机两种。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人首先发明经向多梭口织机。到70年代,纬向多梭口织机出现并在瑞士、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和苏联等国相继使用。由于多梭口织机能同时引入多根纬纱,在织制中使引纬成为连续过程,克服了有梭织机和无梭织机每次引入一根纬纱间歇引纬的缺点,因此能够实现低速高产的要求。但这种织机补纬动作频繁,要求机械动作精确可靠,对纱线质量的要求也高。

捷克斯洛伐克研制出喷射织机 喷射织机指的是用压缩气流或高压水流引导纬纱穿过梭口的织机。用压缩气流引纬的称之为喷气织机;用高压水流引纬的称之为喷水织机。喷射织机在单位时间内的引纬量,依织机筘幅而不同,至少高于有梭织机1~6倍。20世纪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首先研制和生产出喷射织机。早期喷射织机的工作宽度约为45厘米,70年代已达到360厘米。它的规格和型号很多,可织造各种规格的纯纺、混纺纱或化学纤维长丝的织物。

日本制得高湿模量纤维 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的石川正之改进黏胶纤维制备工艺条件,并将初生的湿丝条进行高倍拉伸,获得高强度的黏胶纤维,取名为“虎木棉”。这是最早制得的一种高湿模量纤维。这种纤维的结构接近于棉纤维,截面形状接近于羊毛,湿态与干态的强度比达70%,吸水量小,碱溶性低。此后,比利时、瑞士和法国等国相继生产,制得一系列高强度、低延伸度、高湿模量的黏胶纤维,统称波里诺西克。这种纤维兼具棉和黏胶纤维的优点。